广告获取失败,未能查看原内容
点击广告图片10秒后,可查看原内容
夏 约公元前2100----1600年 约500年
商 约公元前1600----1028年 约550年以上
周 约公元前1027----256年 共772年
西周 公元前1027----771年 共257年
东周 公元前770----475年 共295年
春秋 公元前770----256年 共295年
战国 公元前475----221年 共254年
秦 公元前221----206年 共 15年
汉 公元前206----公元220年 共426年
西汉 公元前206----公元8年 共214年
新莽 公元9----25年 共 15 年
东汉 公元25----220年 共 196 年
三国 公元220----280年 共 60 年
魏 公元220----265年 共 46 年
蜀 公元221----263年 共 43 年
吴 公元222----280年 共 59 年
晋 公元265----420年 共156年
西晋 公元265----317年 共 53 年
东晋 公元317----420年 共104年
南北朝 公元420----589年 共170年
南朝 公元420----589年 共170年
宋 公元420----479年 共 60 年
齐 公元479----502年 共 24 年
粱 公元502----557年 共 56 年
陈 公元557----589年 共 33 年
后梁 公元555----587年 共 33 年
北朝 公元386----581年 共196年
北魏 公元386----534年 共149年
东魏 公元534----550年 共 17 年
西魏 公元535----556年 共 22 年
北齐 公元550----577年 共 28 年
北周 公元557----581年 共 25 年
隋 公元581----618年 共 37 年
唐 公元618----907年 共290年
武周 公元684----705年 共 21 年
五代 公元907----960年 共 54 年
后梁 公元907----923年 共 17 年
后唐 公元923----936年 共 14 年
后晋 公元936----946年 共 11 年
后汉 公元947----950年 共 4 年
后周 公元951----960年 共 10 年
宋 公元960----1279年 共320年
北宋 公元960----1127年 共168年
南宋 公元1127----1279年 共152年
契丹.辽 公元907----1211年 共305年
契丹 公元907----947年 共 41 年
辽 公元947----1211年 共265年
西辽 公元1124----1211年 共 88 年
金 公元1115----1234年 共120年
蒙古.元 公元1206----1368年 共163年
蒙古 公元1206----1271年 共 66 年
元 公元1271----1368年 共 98 年
明 公元1368----1644年 共276年
洪武 公元1368----1399年 共31年
建文 公元1399----1403年 共 4 年
永乐 公元1403----1425年 共22年
洪熙 公元1425----1426年 共 1 年
宣德 公元1426----1436年 共10年
正统 公元1436----1450年 共14年
景泰 公元1450----1457年 共 7 年
天顺 公元1457----1465年 共 8 年
成化 公元1465----1488年 共23年
弘治 公元1488----1506年 共18年
正德 公元1506----1522年 共16年
嘉靖 公元1522----1567年 共45年
隆庆 公元1567----1573年 共 6 年
万历 公元1573----1620年 共48年
泰昌 公元1620----1621年 共 1 年
天启 公元1621----1628年 共 7 年
崇祯 公元1628----1644年 共17年
清 公元1644----1911年 共267年
顺治 公元1644----1662年 共18年
康熙 公元1662----1723年 共61年
雍正 公元1723----1736年 共13年
乾隆 公元1736----1796年 共60年
嘉庆 公元1796----1821年 共25年
道光 公元1821----1851年 共30年
咸丰 公元1851----1862年 共11年
同治 公元1862----1875年 共13年
光绪 公元1875----1908年 共34年
宣统 公元1908----1911年 共 3 年
XXXXX 公元1911----1949年 共 38 年
中国的帝王纪年从公元前841年开始,一般的纪年表只说明说明帝王、年号、公历年份,不做地方割据政权的年号介绍。为方便实际使用,我在这里同时标注中央政权的帝王年号、公历年份、干支纪年、地方割据政权的纪年。并对主要的历史过渡时期使用的纪年方法进行介绍。
夏朝(约公元前 2205 -- 约公元前1766 )
禹 -> 启 -> 太康 -> 仲康 -> 相 -> 少康 -> 予 -> 槐 -> 芒 -> 泄 -> 不降 -> 扃 -> 廑 -> 孔甲 -> 皋 -> 发 -> 履癸(桀)
商朝(约公元前1766——公元前 1122)
成汤->太乙 -> 太丁 -> 外丙 -> 中壬 -> 太甲 -> 沃丁 -> 太庚 -> 小甲 -> 雍己 -> 太戊 -> 中丁 -> 外壬 -> 河亶甲 -> 袓乙 -> 袓辛 ->沃甲 -> 袓丁 -> 南庚 -> 阳甲 -> 盘庚 -> 小辛 -> 小乙 ->武丁 -> 袓庚 -> 袓甲 -> 廪辛 -> 武乙 -> 太丁 -> 帝乙 ->帝辛 (纣王)
西周(约公元前1122——公元前771年)
周武王(姬发)
周成王(姬诵)
周康王(姬钊)
周昭王(姬瑕)
周穆王(姬满)
周恭王(姬扈)
周懿王(姬囏)?
周孝王(姬辟方)
周夷王(姬燮)
周厉王(姬胡)
周共和行政
-841 庚申 元年
-840 辛酉 二年 (晋厘侯 元年)
-837 甲子 五年 (楚熊严 元年) (蔡夷侯 元年)
-834 丁卯 八年 (曹幽伯 元年)
-831 庚午 十一年 (陈厘公 元年)
-830 辛未 十二年 (宋惠公 元年)
周宣王(姬静)
-827 甲戌 元年 (楚熊霜 元年)
-826 乙亥 二年 (燕厘侯 元年)
-825 丙子 三年 (鲁武公 元年) (曹戴伯 元年)
-824 丁丑 四年 (齐厉公 元年)
-822 己卯 六年 (晋献侯 元年)
-821 庚辰 七年 (秦庄公 元年) (楚熊徇 元年)
-815 丙戌 十三年 (鲁懿公 元年) (齐文公 元年)
-812 己丑 十六年 (卫武公 元年)
-811 庚寅 十七年 (晋穆侯 元年)
-809 壬辰 十九年 (蔡厘侯 元年)
-806 乙未 二十二年 (鲁伯御 元年) (郑桓公 元年)
-803 戊戌 二十五年 (齐成公 元年)
-800 辛丑 二十八年 (宋哀公 元年)
-799 壬寅 二十九年 (宋戴公 元年) (楚熊鄂 元年)
-796 乙巳 三十二年 (鲁孝公 元年)
-795 丙午 三十三年 (陈武公 元年) (曹惠伯 元年)
-794 丁未 三十四年 (齐庄公 元年)
-790 辛亥 三十八年 (楚若敖 元年) (燕顷侯 元年)
-784 丁巳 四十四年 (晋殇叔 元年)
周幽王(姬宫湦)
-781 庚申 元年
-780 辛酉 二年 (晋文侯 元年) (陈夷公 元年)
-777 甲子 五年 (秦襄公 元年) (陈平公 元年)
-771 庚午 十一年
春秋(公元前770-476年)
-770 辛未 周平王姬宜臼 元年 (郑武公 元年)
-768 癸酉 三年 (鲁惠公 元年)
-766 乙亥 五年 (燕哀侯 元年)
-765 丙子 六年 (秦文公 元年) (宋武公 元年)
-764 丁丑 七年 (燕郑侯 元年)
-763 戊寅 八年 (楚霄敖 元年)
-761 庚辰 十年 (蔡共侯 元年)
-759 壬午 十二年 (蔡戴侯 元年) (曹穆公 元年)
-757 甲申 十四年 (楚蚡冒 元年) (卫庄公 元年)
-756 乙酉 十五年 (曹桓公 元年)
-754 丁亥 十七年 (陈文公 元年)
-749 壬辰 二十二年 (蔡宣侯 元年)
-747 甲午 二十四年 (宋宣公 元年)
-745 丙申 二十六年 (晋昭侯 元年)
-744 丁酉 二十七年 (陈桓公 元年)
-743 戊戌 二十八年 (郑庄公 元年)
-740 辛丑 三十一年 (楚武王 元年)
-739 壬寅 三十二年 (晋孝侯 元年)
-734 丁未 三十七年 (卫桓公 元年)
-730 辛亥 四十一年 (齐厘公 元年)
-728 癸丑 四十三年 (宋穆公 元年) (燕穆侯 元年)
-723 戊午 四十八年 (晋鄂侯 元年)
-722 己未 四十九年 (鲁隐公 元年)
周桓王姬林
-719 壬戌 元年 (宋殇公 元年)
-718 癸亥 二年 (卫宣公 元年)
-717 甲子 三年 (晋哀侯 元年)
-715 丙寅 五年 (秦宁公 元年)
-714 丁卯 六年 (蔡桓侯 元年)
-711 庚午 九年 (鲁桓公 元年)
-710 辛未 十年 (宋公冯 元年) (燕宣侯 元年)
-709 壬申 十一年 (晋小子 元年)
-706 乙亥 十四年 (晋闵侯? 元年) (陈厉公 元年)
-703 戊寅 十七年 (秦出公 元年)
-701 庚辰 十九年 (曹庄公 元年)
-700 辛巳 二十年 (郑厉公 元年)
-699 壬午 二十一年 (卫惠公 元年) (陈庄公 元年)
-697 甲申 二十三年 (齐襄公 元年) (秦武公 元年) (燕桓公 元年)
周庄王佗
-696 乙酉 元年 (卫黔牟 元年) (郑昭公 元年)
-694 丁亥 三年 (蔡哀侯 元年) (郑子癖 元年)
-693 戊子 四年 (鲁庄公 元年) (郑子婴 元年)
-692 己丑 五年 (陈宣公 元年)
-691 庚寅 六年 (宋闵公 元年)
-690 辛卯 七年 (燕庄公 元年)
-689 壬辰 八年 (楚文王 元年)
-685 丙申 十二年 (齐桓公 元年)
周厘王姬胡齐
-681 庚子 元年 (宋桓公 元年)
-679 壬寅 三年 (郑厉公复 元年)
-678 癸卯 四年 (晋武公 三十八年)
-677 甲辰 五年 (秦德公 元年)
周惠王姬阆
-676 乙巳 元年 (晋献公 元年) (楚堵敖?元年)
-675 丙午 二年 (秦宣公 元年)
-674 丁未 三年 (蔡穆侯 元年)
-672 己酉 五年 (郑文公 元年)
-671 庚戌 六年 (楚成王 元年)
-670 辛亥 七年 (曹厘公 元年)
-668 癸丑 九年 (卫懿公 元年)
-663 戊午 十四年 (秦成公 元年)
-661 庚申 十六年 (曹昭公 元年) (鲁闵公 元年)
-660 辛酉 十七年 (卫戴公 元年)
-659 壬戌 十八年 (鲁厘公 秦穆公 卫文公 元年)
-657 甲子 二十年 (燕襄公 元年)
-652 己巳 二十五年 (曹共公 元年)
周襄王姬郑
-651 庚午 元年
-650 辛未 二年 (晋惠公 元年) (宋襄公 元年)
-647 甲戌 五年 (陈穆公 元年)
-645 丙子 七年 (蔡庄公 元年)
-642 己卯 十年 (齐孝公 元年)
-636 乙酉 十六年 (晋文公 元年) (宋成公 元年)
-634 丁亥 十八年 (卫成公 元年)
-632 己丑 二十年 (齐昭公 元年)
-631 庚寅 二十一年 (陈共公 元年)
-627 甲午 二十五年 (晋襄公 元年) (郑穆公 元年)
-626 乙未 二十六年 (鲁文公 元年)
-625 丙申 二十七年 (楚穆王 元年)
-620 辛丑 三十二年 (晋灵公 元年) (秦康公 元年)
-619 壬寅 三十三年 (宋昭公 元年)
周顷王姬壬臣
-618 癸卯 元年
-617 甲辰 二年 (曹文公 元年) (燕桓公 元年)
-613 戊申 六年 (楚庄王 元年) (陈灵公 元年)
-612 己酉 元年 (齐懿公 元年)
-611 庚戌 二年 (蔡文公 元年)
-610 辛亥 三年 (宋文公 元年)
-608 癸丑 五年 (鲁宣公 元年) (齐惠公 元年) (秦共公 元年)
周定王姬瑜
-606 乙卯 元年 (晋成公 元年)
-605 丙辰 二年 (郑灵公 元年)
-604 丁巳 三年 (郑襄公 元年)
-603 戊午 四年 (秦桓公 元年)
-601 庚申 六年 (燕宣公 元年)
-599 壬戌 八年 (晋景公 元年) (卫穆公 元年)
-598 壬亥 九年 (齐顷公 元年) (陈成公 元年)
-594 丁卯 十三年 (曹宣公 元年)
-591 庚午 十六年 (蔡景侯 元年)
-590 辛未 十七年 (鲁成公 元年) (楚共王 元年)
-588 癸酉 十九年 (宋共公 元年) (卫定公 元年)
-586 乙亥 二十一年 (郑悼公 元年) (燕昭公 元年)
周简王姬夷
-585 丙子 元年 (吴王寿梦 元年)
-584 丁丑 二年 (郑成公 元年)
-581 庚辰 五年 (齐灵公 元年)
-580 辛巳 六年 (晋厉公 元年)
-577 甲申 九年 (曹成公 元年)
-576 乙酉 十年 (秦景公 元年) (卫献公 元年)
-575 丙戌 十一年 (XXXXX公 元年)
-573 戊子 十三年 (燕武公 元年)
-572 己丑 十四年 (鲁襄公 元年) (晋悼公 元年)
-570 辛卯 二年 (郑厘公 元年)
-568 癸巳 四年 (陈哀公 元年)
-565 丙申 七年 (郑简公 元年)
-560 辛丑 十二年 (吴王诸樊 元年)
-559 壬寅 十三年 (楚康王 元年)
-558 癸卯 十四年 (卫殇公 元年)
-557 甲辰 十五年 (晋平公 元年)
-554 丁未 十八年 (曹武公 元年) (燕文公 元年)
-553 戊申 十九年 (齐庄公 元年)
-548 癸丑 二十四年 (燕懿公 元年)
-547 甲寅 二十五年 (齐景公 元年) (吴王余祭 元年)
-546 乙卯 二十六年 (卫献公 元年)
-545 丙辰 二十七年
周景王姬贵
-544 丁巳 元年 (楚熊郏敖?元年) (燕惠公 元年)
-543 戊午 二年 (卫襄公 元年)
-542 己未 三年 (蔡灵侯 元年)
-541 庚申 四年 (鲁昭公 元年)
-540 辛酉 五年 (楚灵王 元年)
-536 乙丑 九年 (秦哀公 元年)
-535 丙寅 十年 (燕悼公 元年)
-534 丁卯 十一年 (卫灵公 元年)
-533 戊辰 十二年 (陈惠公 元年)
-531 庚午 十四年 (晋昭公 元年) (宋元公 元年)
-530 辛未 十五年 (蔡平侯 元年) (吴王余昧 元年)
-529 壬申 十六年 (郑定公 元年)
-528 癸酉 十七年 (楚平王 元年) (燕共公 元年)
-527 甲戌 十八年 (曹平公 元年)
-526 乙亥 十九年 (吴王僚 元年)
-525 丙子 二十年 (晋顷公 元年)
-523 戊寅 二十二年 (曹悼公 元年) (燕平公 元年)
-521 庚辰 二十四年 (蔡悼侯 元年)
周悼王姬猛
-520 辛巳 元年
周敬王姬丐
-519 壬午 元年
-518 癸未 二年 (蔡昭侯 元年)
-516 乙酉 四年 (宋景公 元年)
-515 丙戌 五年 (楚昭王 元年)
-514 丁亥 六年 (曹襄公 元年) (吴王阖闾 元年)
-513 戊子 七年 (郑献公 元年)
-511 庚寅 九年 (晋定公 元年)
-510 辛卯 十年 (越王允常 元年)
-509 壬辰 十一年 (鲁定公 元年) (曹隐公 元年)
-505 丙申 十五年 (陈怀公 元年) (曹靖公 元年)
-504 丁酉 十六年 (燕简公 元年)
-501 庚子 十九年 (陈闵公 元年) (曹伯阳 元年)
-500 辛丑 二十年 (秦惠公 元年) (郑声公 元年)
-496 乙巳 二十四年 (越王勾践 元年 )
-495 丙午 二十五年 (吴王夫差 元年)
-494 丁未 二十六年 (鲁哀公 元年)
-492 己酉 二十八年 (卫出公 元年) (燕献公 元年)
-490 辛亥 三十年 (秦悼公 元年) (蔡成侯 元年)
-489 壬子 三十一年 (齐晏孺子荼 元年)
-488 癸丑 三十二年 (齐悼公 元年) (楚惠王 元年)
-487 甲寅 三十三年 (宋灭曹)
-484 丁巳 三十六年 (齐简公 元年)
-480 辛酉 四十年 (齐平公 元年) (卫庄公 元年)
-479 壬戌 四十一年 (楚灭陈)
-477 甲子 四十三年 (卫君起 元年)
-476 乙丑 四十四年 (卫出公 后元元年)(秦厉共公 元年)
战国(公元前475-221年)
周元王姬仁
-475 丙寅 元年
-474 丁卯 二年 (晋出公 元年)
-473 戊辰 三年(越灭吴)
-471 庚午 五年 (蔡声侯 元年)
周贞定王姬介
-468 癸酉 元年
-466 乙亥 三年 (鲁悼公 元年)
-464 丁丑 五年 (燕孝公 元年) (越王鹿郢 元年)
-462 己卯 七年 (郑哀公 元年)
-458 癸未 十一年 (越王不寿 元年)
-457 甲申 十二年 (赵襄子 元年)
-456 乙酉 十三年 (蔡元侯 元年) (晋哀公 元年)
-455 丙戌 十四年 (卫悼公黔 元年) (齐宣公 元年)
-450 辛卯 十九年 (卫敬公 元年) (蔡侯齐 元年) (宋昭公 元年)
-449 壬辰 二十年 (燕成公 元年)
-448 癸巳 二十一年 (越王朱勾 元年)
-447 甲午 二十二年(楚灭蔡)
-446 乙未 二十三年 (魏文侯 元年)
-442 己亥 二十七年 (秦躁公 元年)
周哀王姬去疾
-441 庚子 元年
周思王姬叔
-441 庚子 元年
周考王姬嵬
-440 辛丑 元年
-437 甲辰 四年 (晋幽公 元年)
-431 庚戌 十年 (卫昭公 元年) (楚简王 元年)
-428 癸丑 十三年 (秦怀公 元年) (鲁元公 元年)
周威烈王姬午
-425 丙辰 元年 (卫悼公癖 元年)
-424 丁巳 二年 (秦灵公 元年) (赵桓子 元年)
-423 戊午 三年 (郑幽公 元年) (赵献子 元年)
-422 己未 四年 (郑需公 元年)
-419 壬戌 七年 (晋烈公 元年)
-414 丁卯 十二年 (燕简公 元年) (秦简公 元年) (卫慎公 元年)
-411 庚午 十五年 (越王翳 元年)
-410 辛未 十六年 (田齐悼子 元年)
-409 壬申 十七年 (韩景侯 元年) (赵列侯 元年)
-407 甲戌 十九年 (鲁穆公 元年) (楚声公 元年)
-404 丁丑 二十二年 (齐康公 元年 田齐和子 元年)
-403 戊寅 二十三年 (宋悼公 元年) (魏、韩、赵初为侯)..
周安王姬骄
-401 庚辰 元年 (楚悼王 元年)
-400 辛巳 二年 (韩列侯 元年)
-399 壬午 三年 (秦惠公 元年)
-396 乙酉 六年 (魏武侯 元年)
-395 丙戌 七年 (郑康公 元年) (宋休公 元年)
-392 怀丑 十年 (晋孝公 元年)
-386 乙未 十六年 (赵敬侯 元年) (秦出子 元年)
-384 丁酉 十八年 (齐侯田剡 元年) (秦献公 元年)
-380 辛丑 二十二年 (楚肃王 元年)
-379 壬寅 二十三年(田氏并齐)
-377 甲辰 二十五年 (韩哀侯 元年) (晋静公 元年)
-376 乙巳 二十六年 (韩、魏、赵分晋) (越王诸咎 元年)
周烈王姬喜
-375 丙午 元年 (韩灭郑) (鲁共公 元年)
-374 丁未 二年 (韩共侯 元年) (赵成侯 元年) (越王无余之 元年)
-372 己酉 四年 (燕桓公 元年) (卫声公 元年)
-370 辛亥 六年 (魏惠王 元年)
-369 壬子 七年 (楚宣王 元年) (宋剔成 元年)
周显王姬扁
-368 癸丑 元年
-362 己未 七年 (韩昭侯 元年) (越王无颛 元年)
-361 庚申 八年 (燕文侯 元年) (秦孝公 元年) (卫成侯 元年)
-356 乙丑 十三年 (田齐威王 元年)
-355 丙寅 十四年 (楚灭越)
-352 己巳 十七年 (鲁康公 元年)
-349 壬申 二十年 (赵肃侯 元年)
-343 戊寅 二十六年 (鲁景公 元年)
-339 壬午 三十年 (楚威王 元年)
-337 甲申 三十二年 (秦惠文王 元年)
-335 丙戌 三十四年 (魏惠王后元 元年)
-332 己丑 三十七年 (韩威侯 元年) (燕易王 元年) (卫平侯 元年)
-328 癸巳 四十一年 (楚怀王 元年) (宋君偃 元年)
-325 丙申 四十四年 (韩宣王 元年) (赵武灵王 元年)
-324 丁酉 四十五年 (秦惠文王后元 元年) (卫嗣君 元年)
周慎靓王姬定
-320 辛丑 元年 (燕王哙 元年) (田齐宣王 元年)
-318 癸卯 三年 (魏襄王 )
周郝王姬延
-314 丁未 元年 (鲁平公 元年)
-311 庚戌 四年 (韩襄王 元年) (燕昭王 元年)
-310 辛亥 五年 (秦武王 元年)
-306 乙卯 九年 (秦昭襄王 元年)
-301 庚申 十四年 (田齐闵王 元年)
-298 癸亥 十七年 (赵惠文王 元年) (楚顷襄王 元年)
-295 丙寅 二十年 (韩厘王 元年) (魏昭王 元年)
-286 乙亥 二十九年 (齐灭宋)
-283 戊寅 三十二年 (田齐襄王 元年)
-282 己卯 三十三年 (卫怀君 元年)
-278 癸未 三十七年 (燕惠王 元年)
-276 乙酉 三十九年 (魏安厘王 元年)
-272 己丑 四十三年 (韩桓惠王 元年) (鲁顷公 元年)
-271 庚寅 四十四年 (燕武成王 元年)
-265 丙申 五十年 (赵孝成王 元年)
-264 丁酉 五十一年 (田齐王建 元年)
-262 己亥 五十三年 (楚考烈王 元年)
-257 甲辰 五十八年 (燕孝王 元年)
-256 乙巳 五十九年 (秦灭周)
从周朝灭亡后的公元前255年至秦始皇称帝前的公元前222年的34年间,中国处于过渡时期,没有天子在位。过渡时期的中国是分裂的中国,由于秦国在战国末年的特殊地位,司马迁编撰相关历史以秦王纪年,并把《秦本纪》与《夏本纪》《商本纪》《周本纪》并列。而作为统一王朝的秦朝,司马迁写入《秦始皇本纪》并于上述朝代本纪并列。纪年中要注意把受周天子册封的秦国、灭亡周朝后的秦国、嬴政称帝的秦朝区别开。
以秦王纪年的战国时期(公元前255年——前222年)
秦昭襄王赢则(他已经于公元前306年成为秦王)
-255 丙午 五十二年
-254 丁未 (燕王喜 元年)
-252 己酉 (卫元君 元年)
秦孝文王赢柱
-250 辛亥 元年
秦庄襄王赢子楚
-249 壬子 元年(楚灭鲁)
秦王赢政(虽然他登基25年后才称帝,但对于他一般说秦始皇XX年而不说秦王赢政XX年)
-246 乙卯 元年
-244 丁巳 (赵悼襄王 元年)
-242 己未 (魏景闵王 元年)
-238 癸亥 (韩王安 元年)
-237 甲子 (楚幽王 元年)
-235 丙酉 (赵王迁 元年)
-230 辛未 (秦灭韩)
-229 壬申 (卫君角 元年)
-228 癸酉 (楚哀王 元年)
-227 甲戌 (楚王负刍?元年) (魏王假 元年) (赵代王嘉 元年)
-225 丙子 (秦灭魏)
-223 戊寅 (秦灭楚)
-222 己卯 (秦灭赵、灭燕) 作为诸侯国的秦王纪年结束
-221 庚辰 (秦灭齐,统一全国 )
远古时代的皇帝世系表
盘古氏
就是我们都熟知的盘古开天辟地故事的主人公,传说天地是由盘古用斧开的,这一故事到了北魏,经郦道元传入北方。从此,盘古由流传于南方少数民族的神话,而发展成为传说中的中华民族共同的老祖宗。
有巢氏
有巢氏的传说在先秦古籍已有记载。他是传说中发明巢居的人。这一传说反映了我国原始时代由穴居而进入巢居的情况。
女娲氏
女娲的名字最早出自屈原的《天问》:“女娲有体,孰制匠之?”意思是:女娲的身体,是谁造出来的。传说女娲炼七彩石补天,并造就了人类。,这是母系社会神话的反映。
燧人氏
燧人氏是传说中发明钻木取火的人,这在先秦的古籍中已有记载。
伏羲氏
伏羲氏又称包牺氏,他对人民的贡献是很大的。“包牺氏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他还发明“结绳为网以渔”,造福于民。
神农氏
神农氏是传说中的炎帝。炎帝是中国的太阳神,又说他是农业之神,教民耕种,他还是医药之神,相传就是神农尝百草,创医学。传说神农死于试尝的毒草药。
黄帝
黄帝是传说中中华民族的始祖。姓公孙,居轩辕之丘,故号轩辕氏。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
皇帝生性灵活,能说会道,道德情操高尚,被拥为西北方游牧部族的首领。他联合炎帝,打败由蚩尤率领的九黎族的入侵,代神农而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成为“黄帝”。
历史上尧,舜,夏,商,周,都是黄帝的后裔,故称“轩辕后裔”,“炎黄子孙”。
颛顼
颛顼,姓姬,号高阳。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二十岁时,黄帝将帝位传给了他。
即位后,进行政治改革,他在位78年,死时90多岁,颛顼子孙很多,屈原就是自称颛顼的后裔。
帝喾
帝喾,姓姬,号高辛,黄帝的曾孙。帝喾在位时人才济济,把天下治理得很好。帝喾在位70多年。
尧帝
尧帝,姓尹祁,号放勋。因封于唐,故称“唐尧”,由于他德高望重,人民倾心于帝尧。他严肃恭谨,光照四方,上下分明,能团结族人,使邦族之间团结如一家,和睦相处。尧为人简朴,吃粗米饭,喝野菜汤。自然得到人民的爱戴。
尧到年老时,由四岳十二牧推举部落联盟军事首长继承人,大家一致推荐了舜。尧帝把自己两个女儿嫁给了舜,又对他进行了长期的考察,最后才放心的禅让。
舜帝
舜帝,姓姚,传说目有双瞳而取名“重华”,好有虞氏,故称虞舜。死后,禅位于禹。
新石器时代中外大事记
中石器时代
中国:约10000多年;沙苑文化
新石器时代
约14000-9000年仙人洞文化
约8950-7450年甑皮岩文化
约8200-7800年彭头山文化
约8000年昂昂溪文化
约7950年以前裴李岗文化
约7950-7350年磁山文化
约7950-6950年李家村文化
约7500-6900年兴隆洼文化
约6950-4950年仰韶文化
约6800-6300年半坡文化
约6950-5330年河姆渡文化
约6350-5250年大溪文化
约6250-5150年马家窖文化
约6250-4350年大汶口文化
约6000-5000年红山文化
约5900-4780年庙底沟二期文化
约5750-3950年马家窖文化
约5250-4150年良渚文化
约5000-3000年华南印纹陶文化
约4950-4550年屈家岭文化
国际:
约6000-5000年;西亚两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流域文明开始
约5750-3950年;埃及尼罗河文明开始
华夏形成时期中外大事记
国际:印度河流域文明开始;埃及始建金字塔
距今年代:约5000年
中国:相传黄帝于阪泉之战击败炎帝,于涿鹿之战击败蚩尤,成为中原各部落的共主;华夏奠基,中华文明发展
距今年代:约4600年
中国:石家河文化(距今约4600-4000年);石峡文化(距今约4500年)
国际:西亚阿卡德王国(约公元前2371年─前2230年)存在
距今年代:约4350─3950年
中国:传说中的尧、舜禅让时期;龙山文化(距今约4350-3950年)
国际:希腊爱琴文化开始;拉丁人入居意大利
距今年代:约4000年
中国:齐家文化;夏朝(约公元前2205年─前1766年)建立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年表
中石器时代
沙苑文化;陕西朝邑、大荔交界;约10000多年
新石器时代早期
仙人洞文化;江西一带;约14000-9000年
甑皮岩文化;广西一带;约8950-7450年
彭头山文化;长江中游地区;约8200-7800年
昂昂溪文化;嫩江中游;约8000年
裴李岗文化;河南一带;约7950年以前
磁山文化;河北一带;约7950-7350年
李家村文化;关中地区、甘肃东部;约7950-6950年
新石器时代晚期
兴隆洼文化;西辽河流域;约7500-6900年
仰韶文化;黄河中游;约6950-4950年
半坡文化;黄河中游;约6800-6300年
河姆渡文化;宁绍平原;约6950-5330年
大溪文化;长江中游;约6350-5250年
马家文化;太湖地区;约6250-5150年
大汶口文化;山东、安徽北部、江苏北部;约6250-4350年
红山文化;内蒙古东南部、辽宁西部;约6000-5000年
庙底沟二期文化;黄河中游;约5900-4780年
马家窖文化;黄河上游;约5750-3950年
屈家岭文化;江汉平原;约4950-4550年
华南印纹陶文化;江西、福建、广东、广西、云南一带;约5000-3000年
石并用时代
良渚文化;太湖地区;约5250-4150年
石家河文化;长江中游;约4600-4000年
石峡文化;北江、东江流域;约4500年
龙山文化;黄河中下游;约4350-3950年
齐家文化;黄河上游;约3950年以前
中国原始人类生存年代表
古猿
开远古猿;旧石器时代;中新世晚期;约1400-800万年
禄丰古猿;旧石器时代;中新世晚期;约800万年
保山古猿;旧石器时代;中新世晚期到上新世;约800-400万年
直立人
元谋人;旧石器时代早期;上新世晚期;约250─170万年
巫山人;旧石器时代早期;上新世晚期;约200万年
郧县人;旧石器时代早期;早更新世末;期约80万年
蓝田人;旧石器时代早期;中更新世早期;约80-50万年
北京人;旧石器时代早期;中更新世中期;约50万年
郧西人;旧石器时代早期;中更新世中期;约50万年
早期智人
金牛山人;旧石器时代中期;中更新世末期;约31-28万年
大荔人;旧石器时代中期;中更新世末期;约20万年
马坝人;旧石器时代中期;中更新世与晚更新世之交;约20-10万年
长阳人;旧石器时代中期;晚更新世早期;约15万年
丁村人;旧石器时代中期;晚更新世早期;约12万年
许家窖人;旧石器时代中期;晚更新世早期;约10万年
晚期智人
柳江人;旧石器时代晚期;晚更新世中期;约5万年
河套人;旧石器时代晚期;晚更新世中期;约5-3.7万年
左镇人;旧石器时代晚期;晚更新世末期;约3-2万年
资阳人;旧石器时代晚期;晚更新世末期;约2万年
山顶洞人;旧石器时代晚期;晚更新世末期;约1.8万年
夏朝帝王世系表
夏朝(约公元前2146年-前1675年),始于夏禹,终于桀,共17帝。夏时,开始出现私有制,氏族社会的禅让制度走到了尽头,被世袭制取代。社会由原始社会进化到奴隶制社会。夏朝姒姓。
夏禹:在位45年
禹姓姒名文命,是黄帝的玄孙。由于治水立了大功,被尊称为“大禹”。他的父亲治水不成而被杀,禹接替治水的工作,采取疏导的方法,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成功。后继舜为帝。称国号“夏后”,故称“夏禹”。他在涂山大会诸侯,建立了奴隶制国家的雏形,禹铸造九鼎,象征九州。虞在位45年死,葬于会稽山。
启:在位29年
启,姓姒名启,大禹的儿子,大禹死后,启即位为天子,即位后击败有扈氏的反抗,巩固了政权,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的国家。
太康:在位29年
太康,夏启的儿子,继启为王。他生活荒淫,朝政松弛。在他外出打猎时,有穷氏首领后裔乘机入侵,自己作了君长,史称“太康失国”。
仲康:在位13年 仲康,太康的弟弟。即位后无力恢复夏的天下,这时后裔被他的亲信寒浞杀死。寒浞自立为王。
相:在位28年
相,仲康的儿子。即位28年后,寒浞攻打他,相被杀。
少康:在位21年
少康,相的遗腹子。少康时终于推翻了入主夏国四十多年的有穷氏政权,史称“少康中兴”。少康是一位有作为的国王。
杼:在位17年
杼,少康的儿子。曾参加父亲领导的恢复夏国的战争,并立下许多战功。他发明了甲和矛,并大举征伐东夷,取得胜利。
槐:在位44年
槐,杼的儿子。他在位时社会经济有所发展。
芒:在位18年
芒,槐的儿子。他在位时,开始了延续数千年的沉祭(即将祭物沉入黄河企求河神的庇护)。
泄:在位21年
泄,芒的儿子,他在位时,正式赐封九夷各部诸侯爵位。
不降:在位59年
不降,泄的儿子。在位59年后,让位与其弟扃。
扃:在位21年
扃,不降的弟弟。
廑:在位21年
廑,扃的儿子。他在位时,夏国开始衰落。
孔甲:在位31年
孔甲,不降的儿子。司马迁说“帝孔甲立,好方鬼神,事淫乱”,可见孔甲是一位胡作非为的残暴昏君。
皋:在位11年
皋,孔甲的儿子。
发:在位11年
发,皋的儿子。他在位时,各方诸侯已经不来朝贺了,夏国进一步衰落。
桀:在位52年
桀,发的儿子。是历史上有名的残暴之君。穷奢极欲,暴虐嗜杀,终于被商汤所灭,结束了长达近500年的夏王朝。
夏代中外大事记
时间:约公元前2350年
国际:西亚阿卡德王国(约公元前2371年-前2230年)存在
中国:传说中的尧、舜禅让时期
时间:约公元前2205年
国际:约公元前2000年希腊爱琴文化开始;拉丁人入居意大利
中国:大禹治水;夏朝(约公元前2205年-前1766年)建立。夏代已有历法
时间:约公元前1766年
国际:古巴比伦王国(约公元前1894年-前1595年)存在
中国:鸣条之战,商败夏,夏亡;商朝(约公元前1766年-前1122年)建立
商朝帝王世系表
商朝(约公元前1675年-前1029年),始于商汤,终于商纣,共30帝,享国646年。因商朝曾都殷,所以商朝又称殷商。商朝时奴隶制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并在文化,青铜冶炼等发面达到较高的水平。商朝子姓。
商汤:在位30年
商汤,姓子名汤。商的祖先契助大禹治水有功封于商地,商汤时建都于亳(今河南商丘)。他任用仲虺和伊尹为相,逐渐强大起来,又有夏桀残暴无道,民怨沸腾,遂起兵征讨夏,大败夏军,建立商朝。建国后又修《汤刑》,《明居》等法,比较关心民命。商汤即位17年践天子位,为天子13年崩。
外丙:在位3年
外丙,商汤的儿子,在位3年卒。
仲壬:在位4年
仲壬,商汤子,外丙的弟弟,商王世袭是先弟后子,仲壬在位4年卒。
太甲:在位33年
太甲,商汤长孙,太丁的儿子。即位初,因“颠覆汤之典刑”,被伊尹放逐于桐宫,三年后改过复立,成为有成之君。这就是“桐宫悔过”的故事。
沃丁:在位29年
沃丁,太甲的儿子。沃丁在位29年。
太庚:在位25年
太庚,太甲子,沃丁弟。
小甲:在位36年
小甲,太庚子。
雍己:在位12年
雍己,小甲弟。商朝开始衰弱。
太戊:在位75年
太戊,雍己弟。太戊勤政修德,治国抚民,颇有振作。
仲丁:在位11年
仲丁,太戊子,即位后迁都于嚣。
外壬:在位15年
外壬,仲丁弟,太戊子。
河亶甲:在位9年
河亶甲,太戊子,外壬弟,迁都于相。
祖乙:在位19年
祖乙,河亶甲子,即位后迁都于庇,商朝的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商朝又兴盛起来。
祖辛:在位16年
祖辛,祖乙子,在位16年。
沃甲:在位20年
沃甲,祖乙子,祖辛弟。
祖丁:在位32年
祖丁,祖辛子。
南庚:在位29年
南庚,沃甲子,南庚迁都于奄(今山东曲阜)。
阳甲:在位7年
阳甲,祖丁子。“帝阳甲时,殷衰”。
盘庚:在位28年
盘庚,祖丁子,阳甲弟。盘庚迁都于殷,商朝自此称殷商。迁都后,社会经济得到较大发展,殷都成为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
小辛:在位21年
小辛,祖丁子,盘庚弟。商复衰。
小乙:在位21年
小乙,祖丁子,小辛弟。
武丁:在位59年
武丁,小乙子。武丁是盘庚以后最好的国王,政治改善,商朝复兴,他还击败四方入侵,商朝威镇四方。
祖庚:在位7年
祖庚,武丁子。
祖甲:在位33年
祖甲,武丁子,祖庚弟。
廪辛:在位6年
廪辛,祖甲子。
庚丁:在位6年
庚丁,祖甲子,廪辛弟。
武乙:在位4年
武乙,庚丁的儿子。他在位4年被雷电击死。
太丁:在位3年
太丁,武乙子。他在位时,周侯季历(姬昌的父亲)声威较镇,太丁忌惮,杀之。
帝乙:在位37年
帝乙,太丁子。帝乙时,商朝更加衰弱。以和亲的方式与姬昌媾和。
商纣:在位33年
商纣,姓子名辛,一名受,古音受,纣相同,帝乙子。商纣为人聪颖,膂力过人。曾大举攻伐东夷,取得胜利,为中原文化的传播有一定的贡献。但商纣为人残暴,且好色无比。宠幸妲己,酷刑于民,大修宫舍,民不聊生。而此时西方周逐渐强大,终于灭商。纣王自焚而死。商亡。商纣与夏桀也成为了暴君的代名词——“桀纣之君”。
商代中外大事记
时间:约公元前1766年
国际:古巴比伦王国(约公元前1894年─前1595年)存在
中国:鸣条之战,商败夏,夏亡;商朝(约公元前1766年─前1122年)建立,定都于亳。商代青铜文化发达,广泛使用甲骨文占卜,流行尊天祭祖
时间:约公元前1401年
国际:小亚细亚赫梯帝国(约公元前1650年─前1200年)存在
中国:商王盘庚迁都于殷,此后商朝又称殷;约公元前1291年商王武丁攻伐鬼方
时间:约公元前1122年
国际:约公元前1200年希腊特洛伊战争爆发;雅利安人入居印度,印度教产生
中国:牧野之战,周败商,商亡;西周(约公元前1122年─前771年)建立
西周帝王世系表
西周朝(公元前1029年-公元前771年),始于文王,终于幽王,共13帝。周朝的始祖名弃,帝喾的后裔,弃曾做过尧,舜的农师。周朝姬姓。
文王:在位51年
文王姓姬名昌,父名季。姬昌即位后曾一度被商王所泅,后被释放。他礼贤下士,有姜子牙等名辰辅佐,为以后灭商打下基础。据传文王死时97岁。
武王:在位5年
武王姬发,父姬昌。即位后大举伐商,并于牧野,大败商军,纣王自焚,商亡。武王建都于镐京。史称西周。武王死时54岁。
成王:在位30年
成王姬诵,武王子,即位时12岁。由周公旦摄政。之中,平定武更(纣王子)叛乱,并大封诸侯。成王造东都洛邑。成王死时42岁。
康王
康王姬钊,成王子。康王是一位有作为的周王,史称“成康盛世”。康王时,周朝较强盛。
昭王:在位2年
昭王姬瑕,康王子。“昭王之时,王道微缺”,周国力开始下降,昭王南巡死于楚。
穆王:在位55年
穆王姬满,昭王子。穆王时作《吕刑》,是流传下来的我国最早的法典。穆王是西周在位时间最长的周王。
共王:在位12年
共王姬伊扈,穆王子。
懿王:在位25年
懿王姬囏,共王子。懿王时,周室衰弱,外族入侵已无力抵抗。
孝王:在位15年
孝王姬辟方,穆王的儿子,共王的弟弟。
夷王:在位12年
夷王姬燮,周懿王的儿子。夷王时,周天子与诸侯的矛盾尖锐化,夷王曾烹杀齐哀公。
厉王:在位16年
厉王姬胡,夷王的儿子。厉王是一位暴君,对外战争屡败,国势日危。在位16年,竟被国人放逐。
周,召共和执政14年
周,召共和是指周定公与召穆公共同执政。此二人均为宗周的大贵族。
宣王:在位46年
宣王姬静,厉王的儿子。即位后针对周王室的内忧外患,进行改革。取得成功,史称“宣王中兴”。
幽王(前781-前771)年在位,在位11年
幽王姬宫生,宣王的儿子。贪淫无道,为博宠姬褒姒一笑,竟“烽火戏诸侯”,从而亡国被杀。这就是“一笑倾国”的由来。
西周时期中外大事记
时间:约公元前1122年
国际:约公元前1200年希腊特洛伊战争爆发;雅利安人入居印度,印度教产生
中国:牧野之战,周败商,商亡;西周(约公元前1122年─前771年)建立,定都镐京,第一次封建开始
时间:约公元前1112年
国际:古亚述帝国(公元前1365年─前1078年)存在;箕氏朝鲜(约公元前1122─前194年)存在
中国:周公东征,成功平定叛乱营建东都洛邑,第二次封建开始;时属成康之治;西周时推行井田制、宗法制、礼乐制
时间:公元前841年
国际:公元前776年希腊各城邦首次举行奥林匹克运动会,希腊纪元开始
中国:国人暴动,厉王被逐,共和行政(公元前841年─前828年)始,中国历史正式编年自是年(共和元年)起
时间:公元前771年
国际:以色列国(公元前922年─前722年)、犹太王国(公元前922年─前587年)存在
中国:申侯引犬戎兵入寇,镐京陷落,幽王被杀,西周亡
战国帝王年表
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到了战国时代,除周王外,主要只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卫,鲁,宋,郑,吴,越等国都以先后被灭,晋国则分为韩,赵,魏三国,七国中秦国势最大,最后逐灭六国,统一天下。
秦孝公(前382-前338)前361年即位,在位24年
秦孝公赢渠梁,秦献公子,即位时秦国比较落后,遭东方各国歧视,他任用卫鞅为相,实行变法,即“商鞅变法”,鼓励生产,论功行赏,实行连坐法等,大大加速了秦国废除奴隶制的过程,国力提高很快,秦孝公死于前338年,时年45岁。他死后商鞅被杀,但变法的成果被继承下来,秦国逐渐发展成为七国中最强大的国家。
齐威王(-前320)前356年即位,在位36年
齐威王田因齐,齐国国王本是姜姓,是姜子牙的后人,齐威王的祖父废掉齐王,自立为齐国主,齐威王即位时已三世。他很注意选拔人才,用孙膑为军事,两次大败魏军,并在马陵射杀魏将庞涓,从此魏国一蹶不振。齐威王还从谏如流,邹忌讽齐王纳谏写的就是齐威王。他在位36年,死于前320年。
魏惠王(-前319)前369年即位,在位50年
魏惠王魏塋,魏武侯子。即位时魏国是鼎盛时期,但在以后的战争中,大败于齐国,开始衰弱,他死于前319年。
燕昭王(-前279)前311即位,在位32年
燕昭王姬职,周召公三十八代孙。燕国在战国七雄中最小,屡次败于齐国,燕昭王发誓报仇,他以重金求贤才,招到乐毅等人,公元前284年,燕国联合赵,楚,韩,魏诸国大举伐齐,大败齐军,陷齐城七十余。燕昭王死于前279年。
赵武灵王(-前295)前325即位,在位27年
赵武灵王赵雍。赵国是经“三家分晋”后建立的诸侯国,赵武灵王即位时屡受匈奴侵扰,他进行改革,“胡服骑射”,奖励耕战,国力日强,前298年,他让位与儿子何,后因内乱死于沙丘宫中,赵国大乱。
秦朝帝王世系表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始于始皇帝赢政,终于秦二世胡亥,共2帝。秦朝是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制帝国,虽然时间不长,但其地位极其重要。
始皇帝赢政(前259-前210年)前247年即位,在位37年
秦始皇,姓赢名政,秦庄襄王异人的儿子。
从前230年到前221年,秦国先后灭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统一天下。
统一全国后,自称皇帝,他通过一系列的统一措施,建立了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实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等,在中国的历史上都是重大的举措。
秦二世胡亥(前230-前207)前209年即位,在位3年
秦二十,姓赢名胡亥,始皇第十八子,始皇出巡死于沙丘,宦官赵高和丞相李斯篡改遗诏,立胡亥为帝,赐扶苏死。
秦二世即位后,宦官赵高掌实权,实行残无人道的统治,终于激起了前209年的陈胜,吴广的农民起义。
二世胡亥于前207年被赵高杀死,时年24岁。
西汉帝王世系表
西汉王朝(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始于汉高祖刘邦,终于孺子婴,共12帝。
汉高祖刘邦(前256-前195)前206年称帝,在位12年
汉高祖刘邦,字季,出身农民家庭,陈胜反秦起义,刘邦响应,自称“沛公”,前206年,刘邦攻入咸阳,后又与项羽争天下,经4年,打败项羽。与前202年建立汉朝,史称“西汉”。刘邦在位12年,死于前195年,时年62岁。
惠帝刘盈(前211-前188)前195年即位,在位8年
刘盈,刘邦的儿子,母吕后(雉)。刘盈为人软弱,吕后专权。在位8年,死于前188年,时年24岁。
吕后(前241-前180)(前188-前180)年称制掌权
吕后,姓吕名雉,刘邦妻子。她是刘邦定天下的得力助手。刘邦死后,惠帝立,吕后掌权,她手段残忍,野心勃勃。惠帝死后,她先后选立刘恭,刘弘为帝,自己掌握实权,又大封吕氏家族。她死于前180年,时年62岁。死后,吕氏家族就被陈平,周勃一网打尽。
文帝刘恒(前202-前157年)前180年即位,在位24年
文帝刘恒,刘邦第四子。前202年,吕后死,刘恒即位。即位后削弱诸侯势力,减轻农民赋税,重生产,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汉文帝还是一位十分节俭的皇帝,自己穿粗制丝绸,妃子衣不能拖地,建造的陵墓随葬品也只有陶器。死于前157年,时年46岁。
景帝刘启(前188-前141)前157年即位,在位17年
景帝,文帝的儿子。即位后,平定吴楚七国叛乱,汉朝统一的中央集权统治大大加强。景帝继续推行减轻赋税和徭役,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形成历史上的“文景之治”。景帝死于前141年,时年48岁。
武帝刘彻(前157-前87)前141年即位,在位55年
武帝,景帝第九子。武帝在政治上继续加强中央集权,陆续夺去大批王,侯爵位。并与匈奴进行长期的战争,先后以卫青,霍去病为将,屡次大败匈奴。武帝时是西汉最强盛的时期。武帝死于前87年,时年71岁。
昭帝(前95-前74)前87年即位,在位14年
昭帝刘弗陵,武帝幼子。昭帝多次下令减轻人民负担,对匈奴的关系处理也较得当。昭帝死于前74年,时年21岁。
宣帝(前91-前49)前74年即位,在位26年
宣帝刘病已,一名询,汉武帝曾孙,祖父刘据,父刘进。昭帝无子,刘病已立。宣帝时,进一步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他多次下令减轻人民负担。史称“孝宣之治,信赏必罚,可谓中兴”。死于前49年,时年43岁。
元帝(前75-前33)前49年即位,在位17年
元帝刘奭,宣帝子。即位后封王皇后一家五司马,侯十余,埋下外戚专权的祸根。元帝时有王昭君出使匈奴,但元帝时汉朝国力开始衰弱。元帝死于前33年,时年43岁。
成帝(前52-前7)前33年即位,在位27年
成帝刘骜,元帝子。成帝时,汉王朝衰落,外戚专权,元帝终日与赵飞燕饮酒作乐,成帝死于前7年,时年46岁。
哀帝(前26-前1)前7年即位,在位6年
哀帝刘欣,元帝的庶孙,成帝的侄子。哀帝时,社会矛盾尖锐化,但哀帝却只信鬼神天地,宠幸男宠董贤,造成王莽专权。哀帝死于前1年,时年26岁。
平帝(前9-5)公元元年即位位,在位5年
平帝刘衎,元帝庶孙,中山孝王刘兴子。即位时9岁。王莽掌权。公元5年,被王莽毒死。时年14岁。
孺子婴(5-25)(6-8)年在位,在位2年
孺子婴,宣帝的元孙,刘显的儿子。即位时才2岁。公元8年,王莽自立,公元25年,孺子婴被杀,时年21岁。
新朝帝王世系表
新朝(公元9年-公元23年),帝王莽,西汉元帝王皇后的侄子。生于公元前45年。汉成帝时,王氏一家皆为侯,王莽善于钻营,逐渐把持朝政,公元9年,王莽自立为帝,国号“新”,史称“新朝”。年号为“始建国”。
公元14年改元“天凤”,公元20年又改元“地皇”。
王莽称帝后,实行“改制”。但王莽的“托古改制”彻底失败了,不仅没有缓和社会矛盾,反而造成社会经济大混乱。终于激起了绿林赤眉农民大起义。公元23年,在昆阳,王莽军被更始帝大军打败。同年,赤眉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被杀。在位15年,死时68岁。
东汉帝王世系表
东汉王朝(公元25年-220年),始于光武帝刘秀,终于汉献帝刘协,共12帝。东汉王朝中后期,完全被宦官,外戚交替掌握。造成社会动荡,政权不稳。最终分裂亡国。
光武帝刘秀(前6-57)
25年称帝,在位33年
光武帝,姓刘名秀,字文叔。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参加绿林起义军后,在昆阳以少胜多,打败王莽军。25年刘秀称帝。死于公元57年,时年64岁。
明帝刘庄(28-75)
57年即位,在位19年
明帝,刘秀的第四子。明帝在位时,吏治比较严明,赋税比较少,人民生活安定。死于75年,时年48岁。
章帝(58-88)
75年即位,在位14年
章帝,明帝第五子。章帝“好儒术”,在位时有班超出师西域。章帝还是一位书法家,尤善草书,后世称“章草”。死于88年,时年31岁。
和帝(79-105)
88年即位,在位18年
和帝刘肇,章帝第四子,即位时才10岁,由窦太后临朝称制,外戚窦宪掌实权。后杀窦宪掌权。在位18年,死于105年。时年27岁。
殇帝(105-106)
105年即位,在位1年
殇帝,和帝的小儿子,即位时刚满月,在位8个月死。
安帝(94-125)
106年即位,在位20年
安帝刘祜,章帝孙,父清河孝王刘庆,即位时才13岁,邓太后掌权。太后死后掌权。安帝时政治黑暗,社会矛盾尖锐。死于125年,时年32岁。
顺帝(114-144)
125年即位,在位20年
顺帝刘保,安帝的儿子。顺帝是由宦官扶持上台的,朝政为宦官把持。政治日益腐败。顺帝死于144年,时年30岁。
冲帝(143-145)
1444年即位,在位半年
冲帝刘炳,顺帝的儿子,在位半年死,时年才3岁。
质帝(138-146)
145年即位,在位1年
质帝刘缵,章帝的曾孙,渤海孝王刘鸿的儿子。即位时8岁,却颇伶俐。说大将军梁翼为“跋扈将军”,被梁翼毒死。时年9岁。
桓帝(132-167)
146年即位,在位22年
桓帝刘志,章帝的曾孙。蠡吾侯刘异的儿子。桓帝即位时15岁,外戚掌权。后又宦官专政。桓帝死于167年,时年36岁。
灵帝(156-189)
168年即位,在位22年
灵帝刘宏,章帝玄孙,桓帝死无子,刘宏即位。灵帝朝一团污气,宦官把持朝政,称“十常侍”。买卖官爵,横征暴敛,社会矛盾激化,终于于184年,爆发了黄巾大起义。灵帝死于189年,时年33岁。
献帝(181-234)
(189-220)年在位,在位32年
献帝刘协,灵帝的儿子,即位时9岁,董卓专权,后曹操迎献帝于许昌。220年,曹操死,曹丕自立为帝,建立魏国,汉亡,刘协被贬为山阳公,死于234年,时年54岁。献帝从未掌握朝政。
三国
魏国帝王世系表
三国时的魏国(公元220年-265年),始于魏文帝曹丕,魏元帝曹奂,曹丕之父曹操虽未称帝,但曹丕称帝后追封他为魏太祖,魏朝,计曹操共6帝。魏是三国时期最为强大的国家。
魏武帝曹操(155-220)
曹操,字孟德,175年举孝廉,任洛阳部尉,后经镇压黄巾起义有功,官职不断提升,196年,曹操迎汉献帝至许昌,取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
曹操颁布“屯田令”,大力发展生产,为以后的魏国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他任人唯贤,不断壮大势力,先后灭掉,吕布,袁术,袁召等诸侯,使“三分天下有其二”,但208年于赤壁败于孙刘联军,形成三国局面。曹操死于220年,时年66岁。死后被追封为魏太祖。
曹操不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是出色的文学家,《观沧海》我想大家都读过。曹操也是本人最为崇拜的古人之一,其才远在刘备之上。
魏文帝曹丕(187-226)
220年称帝,在位7年
曹丕,曹操的儿子。220年废汉献帝自立,国号“魏”。
他继续推行曹操的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方针,确立了“九品中正制”。死于226年,时年40岁。
魏明帝曹睿(203-238)
226年即位,在位13年
曹睿,曹丕的儿子。即位后以司马懿为大将军,多次打败蜀相诸葛亮的进攻,但他好靡奢,喜女色。魏国政治开始衰落。他死于239年,时年36岁。
魏齐王曹芳(232-274)
(239-254)在位,在位15年
曹芳,曹操的曾孙,曹楷的儿子。明帝无子,死后由曹芳即位。在位时被司马懿篡权,司马懿死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掌权,254年,曹芳被废,274年死,时年43岁。
魏高贵乡公曹髦(241-260)
(254-260)在位,在位6年
曹髦,曹丕孙,曹霖的儿子。十四岁即位,260年,被司马昭杀死。时年19岁。留下“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谚语。
魏元帝曹奂(246-302)
(260-265)在位,在位6年
曹奂,曹操孙,燕王曹宇的儿子。265年被司马炎所废,被封为陈留王。死于302年,时年57岁。
吴国帝王世系表
三国时的吴国(公元222年-280年),始于吴大帝孙权,终于乌程侯孙皓,共4帝。吴国在三国中拥有地利,依靠长江天险与魏国抗衡。
吴大帝孙权(182-252)
222年称帝,在位30年
吴大帝孙权,字仲谋,父孙坚,兄,孙策经征战,据有江东六郡,200年孙策死,孙权袭职,208年,于赤壁打败曹操,形成三国鼎立之势,222年,孙权称帝于武昌,后迁都建业(南京)。孙权制国有术,致使曹操也不无感慨“生子当如孙仲谋”。
孙权死于252年,时年71岁,谥大皇帝,庙号太祖。
会稽王孙亮(243-)
252年即位,在位6年
会稽王孙亮,孙权幼子,250年立为太子,252年即位时才10岁,16岁时,被权臣孙琳所废,贬为会稽王。
吴景帝孙休(234-264)
258年即位,在位6年
吴景帝孙休,孙权第六子,258年即位,同年杀权臣孙琳,264年孙休死,时年30岁。
乌程侯孙皓(242-283)
264年即位,在位17年
孙皓,孙权的孙子,父孙和。孙皓即位后,大修宫舍,残暴好杀,穷奢极欲,终于于280年,被晋武帝司马炎所灭,死于283年,时年42岁。
蜀国帝王世系表
蜀汉(公元221年-263年),始于昭烈帝刘备,终于后主刘禅,共2帝。三国时期最弱小的国家,拥有四川,汉中,荆州等地,后关羽大意失荆州,使蜀汉地域更加狭小。
昭烈帝刘备(162-223)
221年称帝,在位3年
刘备,字玄德,河北涿县人。小时家境贫寒。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爆发后,他镇压有功,任徐州牧。后经一系列征战,取荆州,益州,汉中,与魏,吴成三国鼎立之势。
221年于成都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史称“蜀汉”。
219年,吴蜀江陵一战孙权夺荆州,关羽败死,刘备为收复荆州,于221年发动彝陵之战,后被吴将陆逊击败,223年,刘备死于白帝城,时年62岁。托孤于诸葛亮。
后主刘禅(206-271)
(223-263)年在位,在位41年
后主刘禅,刘备的儿子,为甘夫人所生,223年即位,时年17岁。
刘禅虽然无能,但在诸葛亮的辅佐下,蜀汉的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诸葛亮吸取了刘备的失败教训,采取联吴攻魏的方针,但诸葛亮数次伐魏,均告失败,于234年死于五丈原。后,蜀汉政治腐败,国力日弱,于263年被魏国所灭。刘禅被擒到洛阳,死于271年,时年65岁。为后人留下“乐不思蜀”的笑柄。
西晋帝王世系表
西晋(公元265年-316年),始于武帝司马炎,终于愍帝司马邺,共4帝。晋朝统一了全国,但由于皇帝昏庸,只4帝就土崩瓦解。国家又陷于分裂。
武帝司马炎(236-290)
265年称帝,在位26年
武帝司马炎,司马昭的长子,265年,司马炎即晋王。逼迫曹奂禅位,建立晋朝,280年,攻下建业,吴国灭亡,完成了统一事业。
晋武帝生活十分荒淫,晋宫内宫女万人以上,并造成社会风气荒淫奢侈,有“王恺,石崇斗富”。司马炎死于290年,时年55岁。
惠帝司马衷(259-306)
290年即位,在位17年
惠帝,武帝第二子。司马衷是一个白痴。即位后,无力理政,发生诸王为争夺最高统治权的内战,史称“八王之乱”。激化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司马衷死于306年,时年48岁。
怀帝司马炽(284-264)
(306-312)年在位,在位6年
怀帝,晋武帝第二十五子。司马炽继承了惠帝的烂摊子,并无雄才大略。312年,匈奴军进攻洛阳,晋怀帝被俘,次年被杀。时年30岁。
愍帝司马邺(300-317)
(313-316)在位,在位4年
司马邺,晋武帝孙,吴孝王司马晏的儿子。司马邺即位时才13岁。,由琅邪王司马睿,南阳王司马保辅政。匈奴刘曜进攻长安,愍帝投降,受尽侮辱,317年被杀,时年18岁。
东晋帝王世系表
东晋(公元317年-420年),始于元帝司马睿,终于恭帝司马德文,共11帝。西晋灭亡后,与东晋同时存在的北方的北魏,东晋被刘裕创建的宋灭掉后,形成南北朝的局面。
元帝司马睿(276-322)
317年称帝,在位6年
元帝司马睿,琅邪王司马觐的儿子。晋怀帝任命他为镇东大将军,都督扬州江南军事,西晋灭亡后,司马睿称帝,建都建康(南京),史称东晋。
元帝即位后,矛盾四伏。在位6年死,时年47岁。
明帝司马绍(298-325)
322年即位,在位4年
司马绍,元帝长子,从小就聪明伶俐,即位后,巩固了东晋的统治。死于325年,时年27岁。
成帝司马衍(321-342)
325年即位,在位18年
成帝司马衍,明帝长子。即位时5岁。死时22岁。
康帝司马岳(322-344)
342年即位,在位3年
康帝司马岳,明帝的儿子,成帝的弟弟,在位3年死,时年23岁。
穆帝司马聃(343-361)
344年即位,在位17年
穆帝,康帝子,即位时才2岁,死于361年,时年19岁。
哀帝司马丕(341-365)
361年即位,在位5年
司马丕,成帝长子,迷信黄老之术,常服长生不老之药,服食过量而死,时年25岁。
废帝司马奕(342-386)
(365-371)年在位,在位5年
司马奕,成帝子,哀帝同母弟。在位5年被大将军桓温所废,死于386年,时年45岁。
简文帝司马昱(321-372)
371年即位,在位1年
司马昱,元帝的幼子,初封会稽王,371年,被桓温拥立为帝。在位1年死,时年53岁。
孝武帝司马曜(352-396)
372年即位,在位25年
孝武帝,简文帝第三子。383年,与前秦有“淝水之战”,在谢安领导下,大败前秦军。谢安死后,社会矛盾逐渐尖锐。加上孝武帝“溺于酒色”,时政治腐败。孝武帝死于396年,时年45岁。
安帝司马德宗(382-418)
396年即位,在位23年
安帝,孝武帝长子,即位后,发生内乱,国势日衰,安帝没有什么政治才能,418年,被刘裕所杀。时年37岁。
恭帝司马德文(386-421)
(418-420)年在位,在位2年
恭帝,安帝同母弟,在位2年,被废,421年被杀,时年36岁。
北朝-周帝王世系表
北朝-周(556-581)
孝闵帝(542-557)
557年即位,在位8个月
孝闵帝宇文觉,鲜卑族宇文泰第三子,557年即位,国号“周”,在位8个月被杀。
明帝(534-560)
557年即位在位4年 明帝宇文毓,宇文泰长子,在位4年被杀,时年27岁。
武帝(543-578)
560年即位在位18年 武帝宇文邕,宇文泰第四子,他统治时,北周日益强大,开始统一北方,消灭北齐,并攻击南陈,取得长江以北的全部土地,他死于578年,时年36岁。
宣帝(559-579)
578年即位在位1年 宣帝宇文贇,武帝长子,荒淫无度,嗜酒如命,在位1年就禅位于太子。死于580年,时年22岁。
静帝(573-581)
579年即位在位1年 静帝宇文衍,宣帝长子,即位时才7岁,由杨坚辅政,581年,杨坚迫静帝禅位于他,建立隋朝,北周亡。
北朝-齐帝王世系表
北朝-齐(550-577)
文宣帝(529-559)
550年称帝在位10年
文宣帝高洋,其父高欢为北魏的渤海王,534年北魏分为东西魏,550年,高洋废东魏皇帝自立,改国号“齐”,史称“北齐”,在对突厥,契丹的战争中,他屡次获胜。但他晚年荒淫无度,死于559年,时年31岁。
废帝(545-560)
559年即位在位1年 废帝高殷,文宣帝长子,在位1年被高演所杀,时年17岁。
孝昭帝(535-561)
560年即位在位1年 孝昭帝高演,高欢第六子,文宣帝之弟,在位1年死,时年27岁。
武成帝(537-568)
561年即位在位4年 武成帝高湛,高欢第九子,高演弟,他是一个暴君565年,禅位与其子,后死于568年,时年32岁。
后主(557-577)
565年即位在位12年 后主高纬,武成帝长子,576年周武帝大军攻北齐,他禅位给儿子高恒,被俘被杀,时年20岁。
幼主(570-577)
577年即位在位25天 幼主高恒,后主长子,在位25天被俘,北齐亡,高恒被杀,时年8岁。
南朝-陈帝王世系表
南朝-陈(557-589)
武帝(503-559)
557年称帝在位3年
武帝陈霸先,557年废南朝*梁的皇帝自立,国号陈,他为人十分简朴,在位3年死,时年57岁。
文帝(522-566)
559年即位在位7年 文帝,武帝侄,在位7年死,时年45岁。
废帝(552-570)
566年即位在位2年 废帝陈伯宗,文帝长子,在位2年被废,570年死,时年19岁。
宣帝(528-582)
568年即位在位14年 宣帝,文帝弟,死于582年,时年55岁。
后主(553-604)
582年即位在位7年 后主陈叔宝,宣帝长子。他是一个荒淫的皇帝,就知道游宴玩乐,制作艳词,589年,隋军攻入建康,陈亡。后主被俘,死于604年,时年52岁。
北朝-西魏帝王世系表
北朝-西魏
文皇帝(507-551)
535年即位,在位17年 文皇帝元宝炬,535年被宇文泰拥立为帝,都长安,史称西魏。
废帝
551年即位,在位2年废帝元钦,文帝长子,在位2年,被杀。
恭帝
554年即位,在位3年恭帝拓拔廓,文帝第四子,在位3年被杀,西魏亡。
北朝-东魏帝王世系表
北朝-东魏
孝静皇帝(524-550)
534年即位,在位17年孝静帝元善见,出帝逃后,高欢拥立他为帝,迁都邺城,史称东魏。
南朝-梁帝王世系表
南朝-梁(502-557)
武帝(464-549)
502年称帝在位48年
武帝萧衍,502年废南齐皇帝自立,建立南朝*梁,萧衍信奉佛教,生活简朴,但政治昏庸,549年死于侯景叛乱,时年86岁。
简文帝(503-551)
549年即位在位2年 简文帝萧纲,武帝第三子,在位2年死,时年49岁。
元帝(508-554)
552年即位在位3年 元帝萧绎,武帝第七子,在位3年被杀,时年47岁。
敬帝(543-557)
555年即位在位2年 敬帝萧方智,元帝子,在位2年被陈霸先废,558年被杀,时年16岁。梁亡。
北朝-魏帝王世系表
北朝-魏(386-556)
道武帝(371-409)
386年即位在位23年
道武帝拓拔珪,鲜卑族人。383年,前秦经淝水之战后,国力日弱,386年16岁的拓拔珪复国,称代王,同年改称“魏”,史称“北魏”,死于409年,时年39岁。
明元帝(392-423)
409年即位在位15年 明元帝拓拔嗣,道武帝长子,死于423年,时年32岁。
太武帝(408-452)
423年即位在位28年 太武帝拓拔焘,明元帝长子,即位后先后消灭大夏,北燕,北凉,大大增强北魏国力,统一了北方。但在与南朝*宋的战争中大败,452年,太武帝死,时年45岁。
南安王
452年即位在位8个月 南安王拓拔余,太武帝子,在位8个月被杀。
文成帝(440-465)
452年即位在位14年 文成帝拓拔浚,太武帝嫡孙,他在位时北魏国力开始下降。死于465年,时年26岁。
献文帝(454-476)
465年即位在位7年 献文帝拓拔弘,文成帝长子,即位时14岁。18岁时就让位给4岁的太子,476年死,时年23岁。
孝文帝(476-499)
471年即位在位29年 孝文帝拓拔宏,献文帝子,孝文帝一朝,进行改革,494年,迁都洛阳,推广汉化,并带头将姓改为“元”。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死于499年,时年33岁。
宣武帝(483-515)
499年即位在位16年 宣武帝元恪,孝文帝二子,即位后政治腐败,贪污成风,起义不断,他死于515年,时年33岁。
孝明帝(510-528)
515年即位在位12年 孝明帝元诩,宣武帝子,政治腐败,民不聊生,他死于528年,时年19岁。
孝庄帝(507-530)
528年即位在位2年 孝庄帝元子攸,528年被拥为帝,在位2年被杀,时年24岁。
长广王(-531)
530年即位在位1年 长广王元晔,咸阳王元禧子,在位半年被杀。
节闵帝(498-533)
531年即位在位1年 节闵帝元恭,广陵王子,在位1年被废,533年死。
后废帝(513-532)
531年即位在位半年 后废帝元朗,章武王子,在位半年,被高欢(北齐文宣王之父)所杀。
出帝(510-534)
532年即位在位3年 出帝元修,广平王子,被高欢用力为帝,534年逃出洛阳,投奔宇文泰,被宇文泰所杀,时年25岁。
南朝-宋帝王世系表
南朝-宋(420-479)
武帝刘裕(363-422)
420年称帝在位3年
武帝刘裕,小名寄奴,小时家贫。后因战功逐渐成为东晋的权臣,420年,他迫晋恭帝禅让,建立南朝*宋,在位3年死,时年60岁。
少帝(406-424)
422年即位在位3年 少帝刘义符,刘裕长子,即位3年,被杀,时年19岁。
文帝(407-453)
424年即位在位30年 文帝刘义隆,刘裕第三子,他是一位较有作为的皇帝。453年,他被太子所杀,时年47岁。
孝武帝(430-464)
453年即位在位12年 孝武帝刘骏,文帝第三子,残暴昏君。死于464年,时年35岁。
前废帝(449-465)
464年即位在位6个月 前废帝刘子业,孝武帝长子,暴君一个,嗜杀乱伦,在位6个月被杀,时年17岁。
明帝(439-472)
465年即位在位8年 明帝刘彧,文帝第十一子,残暴昏庸之君,在位8年,死时34岁。
后废帝(463-477)
472年即位在位5年 后废帝刘昱,明帝长子,淫暴无比,一日不杀人,就闷闷不乐,被萧道成杀死,死时15岁。历代王朝中,没有像南北朝时宋朝的前废帝,明帝,后废帝这三个皇帝这样,闺门无礼,乱伦淫秽,手足相残,几近禽兽。
顺帝(469-480)
477年即位在位3年 顺帝刘准,明帝第三子,在位3年后退位,480年被杀,时年12岁。
隋 (581-618,计38年)
公元 年号 皇帝 备注
---- ---- ---- -----
581 开皇 文帝(杨坚,541-604)即位
587 科举开始
595 音乐家万宝常(556?-595?)逝
600 遣隋使(小野妹子)入隋
601 仁寿
604 甲子年
604 炀帝(杨广,569-618)
605 大业
610 大运河竣工
617 义宁 恭帝
618 隋(581-618)亡
唐 (618-907,计290年)
公元 年号 皇帝 备注
---- ---- ---- -----
618 武德 高祖(李渊,565-635)即位
626 太宗(李世民,600-649)
627 贞观 玄奘(Hsuan Tsang,602-664)印度取经(627-645)
627 裴矩(557-627)逝
638 六祖惠能(Hui Neng,638-713)生
638 虞世南(558-638)逝
641 文成公主(625?-680)嫁吐番王松赞干布
641 欧阳询(557-641)逝
643 魏徽(580-643)逝
645 玄奘(602-664)回洛阳着《大唐西域记》
645 颜师古(581-645)逝
645 日本大化革新
647 王玄策出使天竺(印度)
648 房玄龄(578-648)逝
648 孔颖达(574-648)逝
649 高宗(李治,628-683)
650 永徽
656 显庆
658 褚遂良(596-658)逝
661 龙朔
664 甲子年
664 麟德
666 干封
668 总章
670 咸亨
671 义净(635-713)天竺求经
673 画家閰立本(-673)逝
674 上元
676 仪凤
679 调露
680 永隆
681 开耀
682 永淳
683 弘道 中宗(李显,656-710)
684 嗣圣 睿宗(李旦,662-716)
684 文明 (周)武后(武则天,Wu Tse-t'ien,625-705)
684 光宅
685 垂拱
686 神会(686-760)生
689 永昌
690 载初
690 天授
692 如意
692 长寿
694 延载
695 证圣
695 天岁
696 万岁登封
696 万岁通天
697 神功
698 圣历
700 久视
700 狄仁杰(630-700)逝
701 大足
701 长安
701 永泰公主(684-701)被杀,陵墓于1960-1962出土
705 神龙 中宗(李显,656-710)
706 神秀(-706)逝
707 景龙
710 唐隆 睿宗(李旦,662-716)
710 景云
712 太极 玄宗(李隆基,685-762) 俗称唐明皇,唐武皇
712 延和
712 先天
713 开元
716 画家李思训(651-716)逝
722 行募兵制
724 甲子年
740 孟浩然(689-740)逝
742 天宝
742 王之涣(688-742)逝
745 杨太真(-756)为贵妃
747 哥舒翰(-757)任陇右节度使
747 高仙芝远征西域
752 杨国忠(-756)任宰相
752 李林甫(-752)逝
754 鉴真(687-763)赴日开律宗
755 安禄山(An Lu-shan,703-757)乱(755-763)起
755 王昌龄(698-755?)逝
756 至德 肃宗(李亨)
758 干元
759 王维(Wang Wei, 699-759)逝
760 上元
761 史思明(-761)被杀
762 宝应 代宗
762 诗仙李白(Li Po, 701-762)逝
762 高力士(684-762)逝
763 广德
765 永泰
766 大历
770 诗圣杜甫(Tu Fu, 712-770)逝
770 岑参(715-770)逝
779 德宗(李适建,742-805)
780 建中
781 郭子仪(Kuo Tzu-i, 697-781)逝
784 甲子年
784 兴元
784 颜真卿(709-784)逝
785 贞元
798 吕洞宾(798-)生
804 日僧空海(Kukai,774-835),最澄(Saicho,767-822)随遣唐使来华
805 永贞 顺宗(李诵,-806)
805 宪宗(李纯,-820)
806 元和
808 牛僧孺,李宗闵党争起
816 李贺(790-816)逝
819 韩愈(768-824)上奏《论佛骨表》
819 柳宗元(773-819)逝
820 穆宗(李恒,-824)
821 长庆
824 敬宗(李堪,-826)
825 宝历
826 文帝(李昂,809-840)
827 太和
831 元稹(779-831)逝
834 薛涛(768?-834?)逝
836 开成
839 日本最后遣唐使入唐,丹仁随行.
840 武帝(李瀍,-846)
841 会昌
841 会昌废佛(841-845)
842 刘禹锡(772-842)逝
844 甲子年
846 宣帝(李忱,-859)
846 白居易(Po Chu-i, 772-846)逝
847 大中
853 张彦远着《历代名画记》
853 杜牧(803-853)逝
858 李商隐(813-858)逝
859 懿宗(李璀,-873)
860 咸通
865 柳公权(778-865)逝
868 鱼玄机(844?-868?)被杀
870 温庭筠(812-870)逝
873 僖宗(李儇,-888)
874 干符
874 王仙芝(-878)乱起
875 黄巢(-884)乱起
880 广明
881 中和
885 光檽
888 文德 昭宗(李敏,-904)
889 龙纪
890 大顺
892 景福
894 乾宁
898 光化
901 天复
904 甲子年
904 天佑 哀帝(李祝,892-908)
907 唐(618-907)结束
五代 (907-960,计54年)
后梁 (907-923,计17年)
公元 年号 皇帝 备注
---- ---- ---- -----
907 开平 太祖(朱全忠,852-912)
911 干化
913 末帝(朱友贞,-923)
915 贞明
921 龙德
923 后梁(907-923)亡
后唐 (923-936,计13年)
公元 年号 皇帝 备注
---- ---- ---- -----
923 同光 庄宗(李存勖,-926)
925 明宗(李嗣源,-933)
926 天成
930 长兴
933 闵帝(李从厚,-934)
934 应顺
934 清泰 废帝(李从珂,-936)
936 后唐(923-936)亡
后晋 (936-946,计11年)
公元 年号 皇帝 备注
---- ---- ---- -----
936 天福 高祖(石敬瑭,892-942)
942 出帝(石重贵)
944 开运
946 后晋(936-946)亡
后汉 (947-950,计4年)
公元 年号 皇帝 备注
---- ---- ---- -----
947 天福 高祖(刘知远,-948)
948 干佑 隐帝(刘承佑,-950)
950 后汉(947-950)亡
后周 (951-960,计10年)
公元 年号 皇帝 备注
---- ---- ---- -----
951 广顺 太祖(郭威,-954)
954 显德 世宗(柴容,-959)
954 出废佛令
959 恭帝(柴宗训)
960 后周(951-960)亡,五代(907-960)结束
十国 (902-979,计78年)
902 吴立(902-937)
904 甲子年
907 王建(847-918)立前蜀(907-925)
907 吴越立(907-978)
907 楚立(907-951)
907 南汉立(907-971)
909 闽立(909-945)
924 南平(荆南)立(924-960)
925 前蜀亡
934 孟知祥立后蜀(934-965)
937 李璟立南唐(937-975),都金陵
937 吴亡
945 闽亡
951 北汉立(951-979)
951 楚亡
958 后周行均田法
960 南平(荆南)亡
961 南唐(937-975)|后主(李煜,937-978)即位
964 甲子年
965 后蜀亡
971 南汉亡
975 南唐亡
978 吴越王钱俶降宋,吴越亡
979 北汉亡
979 十国(902-979)结束
北宋 (960- 1 127,计 168年)
公元 年号 皇帝 备注
---- ---- ---- -----
960 建隆 太祖(赵匡胤,927-976)即位
963 干德
964 甲子年
968 开宝
976 太宗(赵匡义,939-997)
976 太平兴国
984 甲子年
984 雍熙
984 王延德(939- 1006)着《高昌行记》
988 端拱
989 隐士陈搏(-989)逝,主儒道融合
990 淳化
995 至道
996 《太平御览》问世
997 真宗(赵恒,986- 1022)
998 咸平
1004 景德 和契丹(907- 1 125)谋和
1008 大中祥符
1017 元禧
1022 干兴 仁宗(赵祯)
1022 行限田法
1023 天圣
1024 甲子年
1032 明道
1034 景佑
1038 宝元
1040 康定
1041 庆历
1044 和西夏( 1032- 1227)谋和
1044 毕升(- 1051)发明活字印刷(movable type)术
1048 苏舜钦(1008- 1048)逝
1049 皇佑
1049 范仲淹(989- 1052)庆历新政失败,被贬邓州
1054 至和
1056 嘉佑
1060 梅尧臣( 1002- 1060)逝
1063 英宗
1064 治平
1067 神宗(赵顼, 1048- 1085)
1068 熙宁
1069 王安石(Wang An-shih, 1021- 1086)变法( 1069- 1085)
1072 行方田均税法
1072 欧阳修( 1007- 1072)逝
1073 周敦颐( 10 17- 1073)逝
1078 元丰
1079 苏轼(Su Tung-p'o, 1036-1101)被贬黄州
1079 画家文同( 10 18- 1079)逝
1084 甲子年 司马光(Ssu-ma Kuang, 1019- 1086)着《资治通鉴》
1085 哲宗(赵煦, 1076- 1 100)
1085 太皇太后高氏(-1093)摄政
1085 程颢( 1032- 1085)逝
1086 元佑
1086 苏轼( 1036- 1101)任翰林学士
1094 绍圣
1095 沈括( 103 1- 1095)逝,着有《梦溪笔谈》
1098 元符
1100 徽宗(赵佶, 1082- 1 135)
1100 皇太后向氏(- 1 10 1)摄政
1101 建中靖国
1102 崇宁
1105 黄庭竖( 1045- 1 105)逝
1107 大观
1107 程颐( 1033- 1 107)逝
1107 画家米芾( 105 1- 1 107)逝
1111 政和
1112 行限田免役法
1118 重和
1119 宣和
1120 方腊(-1121)之乱
1121 梁山泊宋江(-1122)降宋
1125 钦宗(赵桓, 1 100- 1 160)
1126 靖康
1126 靖康之变,金虏宋钦宗(1100- 1160),徽宗(1082- 1135)
1127 北宋(960- 1 127)结束
南宋 ( 1 127- 1279,计 152年)
公元 年号 皇帝 备注
---- ---- ---- -----
1127 建炎 高宗(赵构,1107- 187)即位
1130 朱熹(Chu Hsi, 1 130- 1200)生
1131 绍兴
1131 秦桧( 1090- 1155)任宰相
1141 秦桧( 1090- 1155)杀岳飞( 1 103- 1 14 1)
1141 词人李清照( 1081- 114 1)逝
1144 甲子年
1162 孝宗
1163 隆兴
1165 干道
1165 宋金谈和,维持40年和平
1173 王日休(王虚中, 1110?- 1173)逝,着有《龙舒净土文》
1174 淳熙
1189 光宗(赵惇)
1190 绍熙
1192 陆九渊(陆象山, 1139- 1192)逝
1193 范成大( 1126- 1193)逝
1194 宁宗(赵扩,- 1224)
1195 庆元
1196 韩咤冑(- 1207)弹压朱子学派
1201 嘉泰
1207 韩咤冑(- 1207)伐金
1210 陆游( 1125- 1210)逝
1204 甲子年
1205 开禧
1208 嘉定
1224 理宗(赵昀)
1225 宝庆
1228 绍定
1234 端平
1234 联蒙古军灭金( 1115- 1234)
1237 嘉熙
1241 淳佑
1253 宝佑
1259 开庆
1260 景定
1263 贾似道( 12 13- 1275)行公田法
1264 甲子年
1264 度宗
1265 咸淳
1274 恭宗
1275 德佑
1275 文天祥( 1236- 1282)勤王举兵
1276 降蒙古军
1276 景炎 端宗
1278 祥兴 卫王(帝昺)
1279 南宋( 1127- 1279)结束
辽 (907- 1125,计218年)
公元 年号 皇帝 备注
---- ---- ---- -----
907 太祖(耶律阿保机,872-926)即位,国号契丹(Khitan)
916 神册
922 天赞
925 太宗(耶律德光,-947)
926 天显
937 改国号辽
938 会同
947 大同 世宗
947 天禄
951 应历 穆宗(耶律明)
964 甲子年
969 保宁 景宗
979 干亨
982 圣宗
983 统和 复改国号契丹
1012 开泰
1021 太平
1024 甲子年
1031 景福 兴宗
1032 重熙
1055 清宁 道宗
1065 咸雍
1066 改称辽
1075 太康
1084 甲子年
1085 太安
1095 寿昌
110 1 干统 天祚帝(耶律延禧)
1111 天庆
1121 保大
1125 辽(907- 1125)为金( 1115- 1234)灭
西夏 ( 1032- 1227,计 196年)
公元 年号 皇帝 备注
---- ---- ---- -----
1032 显道 景宗(李元昊, 1003- 1048)
1034 开运
1034 广运
1036 大庆
1038 天授礼法延祚
1048 毅宗
1049 延嗣宁国
1050 天佑垂圣
1053 福圣承道
1057 奲都
1063 拱化
1069 干道 惠宗
1071 天赐礼盛国庆
1076 大安
1084 甲子年
1086 崇宗
1086 天安礼定
1087 天仪治平
1090 天佑民安
1099 永安
1102 贞观
1115 雍宁
1120 元德
1127 正德
1135 大德
1139 大庆 仁宗
1144 甲子年
1144 人庆
1149 天盛
1171 干佑
1194 天庆 桓宗(李纯佑)
1206 应天 襄宗(李安全)
1210 皇建
1211 光定 神宗(李遵顼)
1223 干定 献宗
1226 宝庆 李晛
1227 西夏( 1032- 1227)为元( 1206- 1367)灭
金 (女真) ( 1115- 1234,计 120年)
公元 年号 皇帝 备注
---- ---- ---- -----
1115 收国 太祖(完颜阿古打, 1069- 1123)即位
1117 天辅
1123 天会 太宗(完颜吴乞买,- 1135)
1125 灭辽(907- 1125)
1135 熙宗(完颜亶,- 1 149)
1138 天眷
1141 皇统
1144 甲子年
1149 天德 帝亮(完颜亮)
1153 贞元
1156 正隆
1161 大定 世宗(完颜褒)
1188 章宗(完颜璟,- 1208)
1190 明昌
1196 承安
1201 泰和
1204 甲子年
1208 永济
1209 大安
1212 崇庆
1213 至宁 宣宗(完颜珣,- 1224)
1213 贞佑
1217 兴定
1222 元光
1223 哀宗(完颜守绪)
1224 正大
1232 开兴
1232 天兴
1234 金( 1115- 1234)为元( 1206- 1367)和南宋( 1127- 1279)灭
蒙古(1206-1271)
1206 太祖(成吉思汗,1162-1227)即位
1227 灭西夏(1032-1227)
1227 长春真人(丘处机,1148-1227)逝
1229 太宗(窝阔台汗,1186-1241)
1234 联南宋(1127-1279)灭金(1115-1234)
1241 海迷失
1243 耶律楚材(1189-1243)逝
1246 定宗(贵由汗,1208-1248)
1248 海迷失
1251 宪宗(蒙哥汗,1208-1259)
1260 中统 世祖(忽必烈,1215-1294)
1264 甲子年
1264 至元
--------------------------------------------------------------------------------
元(1271-1368)
1271 忽必烈即中国帝位,定国号元
1274 第一次征日
1275 马可波罗(1254-1323)访华
1279 灭南宋(1127-1279)
1281 第二次征日
1292 马可波罗(1254-1323)离华
1294 成宗(1267-1307)
1295 元贞
1297 大德
1300 关汉卿(1220-1300)
1307 武宗
1308 至大
1311 仁宗
1312 皇庆
1314 延祐
1316 郭守敬(1231-1316)逝,计算数、天文学、地理
1320 英宗
1321 至治
1321 马致远(1250?-1323?)逝
1323 晋宗
1324 甲子年
1324 泰定
1328 致和 天顺帝
1328 天历 文宗
1329 明宗
1329 文宗
1330 至顺
1332 宁宗
1333 元统 顺帝(1320-1370)
1335 至元
1335 废止科举
1341 至正
1341 重开科举
1345 辽史、金史、宋史写成
1351 韩山童( -1351)、刘福通( -1363)红巾之乱(1351-1366)起
1368 明军攻陷大都,元顺帝北逃,元朝结束
明(1368-1644)
1368 洪武 太祖(朱元璋,1328-1398)即位
1369 倭寇侵山东沿岸,倭寇之忧起
1370 定科举法
1370 施耐庵(1296-1370)逝,著有《水浒传》
1380 胡惟庸( -1380)入狱,废止宰相
1373 颁布大明律
1381 行里甲制
1384 甲子年
1384 再定科举取士制
1385 画家王蒙(1308-1385)逝
1385 徐达(1332-1385)逝
1387 《鱼鳞图册》问世
1398 惠帝(朱允炆,1377-1402?)
1399 建文
1400 罗贯中(1330?-1400?)逝,著有《三国志演义》
1402 成祖(朱棣,1360-1424)
1402 方孝儒( -1402)被杀
1403 永乐
1405 郑和(1371-1435)七次下西洋( 1405-1433)始
1407 《永乐大典》问世
1420 北京设东厂
1421 迁都北京
1424 仁宗(朱高炽,1378-1425)
1425 洪熙
1425 宣宗(朱瞻基,1399-1435)
1426 宣德
1435 英宗(朱祁镇,1427-1464)
1435 宦官专政开始
1436 正统
1444 甲子年
1449 土木堡之变,英宗(1427-1464)被瓦剌军也先( -1454)俘
1449 景帝(朱祁钰,1428-1457)
1449 瓦剌军也先( -1454)攻北京
1450 景泰
1457 天顺 英宗(朱祁镇,1427-1464)
1462 画家戴进(1389-1462)逝
1464 宪宗(朱见深,1447-1487)
1465 成化
1487 孝宗(朱祐樘,1470-1505)
1488 弘治
1502 《大明会典》问世
1504 甲子年
1505 武宗(朱厚照,1491-1521)
1506 正德
1506 王阳明(1472-1529)贬贵州
1509 画家沈周(1427-1509)逝
1510 宦官刘瑾( -1510)逝
1521 世宗(朱厚熜,1507-1566)
1522 嘉靖
1550 瓦剌军围北京
1552 画家仇英( -1552?)逝
1559 杨慎(1488-1559)逝
1559 文征明(1470-1559)逝
1562 严嵩遭罢免
1557 葡萄牙获澳门居住权
1563 俞大猷(1504-1580),戚继光(1528-1587)于福建破倭寇
1564 甲子年
1566 穆宗(朱载《后工》,1537-1572)
1566 海瑞(1514-1587)非难世宗(1507-1566)入狱
1566 葡萄牙人建设澳门
1567 隆庆
1570 缔约承认蒙古对西藏宗主权
1570 李攀龙(1514-1557)逝
1572 神宗(朱翊钧,1563-1620)
1572 张居正(1525-1582)为首辅,高拱(1512-1578)遭罢免
1573 万历
1578 李时珍(1518-1593)著《本草纲目》(Great Pharmacopoeia)问世
1580 张居正(1525-1582)丈量田亩
1582 吴承恩(1510?-1582?)逝,著有《西游记》
1583 申时行(1535-1614)任首辅
1584 耿定理(1534-1584)逝
1590 王世贞(1526-1590)逝
1592 日本丰臣秀吉(1536-1598)出兵朝鲜
1593 文人徐渭(1521-1593)逝
1596 耿定向(1524-1596)逝
1596 日本第二次出兵朝鲜
1601 意大利耶稣教会传教士利玛窦(1552-1610)到北京
1602 李贽(李卓吾,1527-1602)狱中自杀
1604 顾宪成(1550-1612)重建东林书院
1606 袁黄(袁了凡,1533-1606)逝,著有《了凡四训》
1610 袁宏道(1568-1610)逝
1615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1626)定八旗制
1616 汤显祖(1550-1616)逝
1620 光宗(朱常洛,1582-1620)
1620 泰昌 熹宗(朱由校,1605-1627)
1620 官宦之争起
1621 天启
1623 魏忠贤(1568-1627)为东厂长官
1627 思宗(朱由检,1611-1644)
1628 崇祯 西北大饥荒,李自成(1605-1645)乱起
1630 袁崇焕( -1630)遭磔刑
1636 董其昌(1555-1636)逝
1637 宋应星(1587-1666)著《天工开物》
1642 洪承畴降清
1644 李自成(1605-1645)陷北京,明朝灭亡
--------------------------------------------------------------------------------
南明(1644-1662)
1644 吴三桂(1612-1678)降清
1644 弘光 安宗(朱由嵩, -1646) 福王即位南京
1645 隆武 绍宗(朱聿键,1602-1646)唐王即位福州
1645 绍武 唐王(朱聿《金粤》, -1647)
1646 永历 桂王(朱由榔,1623-1662)即位肇庆
1650 郑成功(1624-1662)以金门、厦门为据点抗清
1658 郑成功(1624-1662)封延平郡王
1659 桂王(1623-1662)逃缅甸
1661 郑成功(1624-1662)攻台湾,驱荷兰人
1662 吴三桂(1612-1678)杀桂王(1623-1662)
后金(1616-1635)
1616 天命 太祖(努尔哈赤,1559-1626)即位,国号大金(后金),国都兴京
1624 甲子年
1626 太宗(皇太极,1592-1643)
1627 天聪
--------------------------------------------------------------------------------
清(1636-1912)
1636 改国号大清,皇太极称帝,清朝建立
1636 崇德
1643 世祖(福临,1638-1661)
1644 顺治 灭明(1368-1644)
1650 摄政王多尔衮逝(1612-1650)
1659 朱舜水(1600-1682)归化日本,和水户学派往来
1661 圣祖(玄烨,1654-1722)
1662 康熙
1666 德国耶稣教会传教士汤若望
1666 (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1591-1666)逝
1671 耿继茂( -1671)逝
1673 三藩之乱(1673-1681)起
1676 尚可喜(1604-1676)逝
1678 吴三桂(1612-1678)逝
1681 郑经(1642-1681)逝
1682 顾炎武(1613-1682)逝,著有《日知录》
1683 施琅攻台湾,郑克塽( 1670-1707)投降
1684 甲子年
1692 王夫之(王而农,1619-1692)逝
1695 黄宗羲(1610-1695),著有《明儒学案》
1705 八大山人(朱耷,1626-1705)逝
1711 王士祯(1634-1711)逝
1715 蒲松龄(1640-1715)逝,著有《聊斋志异》
1716 《康熙字典》问世
1718 画僧石涛(1642-1718?)逝
1721 台湾朱一贵(1687-1721)举兵反清失败
1722 世宗(胤禛,1678-1735)
1723 驱逐各地基督教传教士
1723 雍正
1725 《古今图书集成》问世
1735 高宗(弘历,1711-1799)
1735 《明史》问世
1736 乾隆
1740 《大清一统志》问世
1744 甲子年
1754 吴敬梓(1701-1754)逝,著有《儒林外史》
1763 曹雪芹(1724-1763)逝,著有《红楼梦》
1763 书画家金农(1687-1763)逝
1765 郑板桥(1693-1765)逝
1766 《大清会典》问世
1769 诗人沈德潜(1673-1769)逝
1780 《四库全书荟要》问世
1782 《四库全书》问世
1786 台湾天地会林爽文( -1788)反乱
1796 嘉庆 仁宗(颙琰,1760-1820)
1796 白莲教起义(1796-1804)起
1797 袁枚(1716-1796)逝
1799 和珅( -1799)自杀
1804 甲子年
1804 钱大昕(1728-1804)逝
1805 纪昀(纪晓岚,1724-1805)逝,负责主编《四库全书》
1811 禁止基督教传教
1815 禁鸦片
1820 宣宗(旻宁,1782-1850)
1821 道光
1839 林则徐(1785-1850)虎门销烟
1839 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
1841 龚自珍(1792-1841)逝,著有《定盦文集》
1848 徐松(1781-1848)逝,著有《宋会要》
1850 文宗(奕《言宁》,1831-1861)
1851 咸丰
1851 洪秀全(1814-1864)成立太平天国
1851 (Heavenly Kingdom of Great Peace,1850-1864)
1852 曾国藩(1811-1872)组湘军
1853 淮北捻军(1853-1868)起
1856 英法联军,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1861 穆宗(载淳,1856-1875)
1861 慈禧(1835-1908)垂廉听政开始
1861 恭亲王奕诉(1832-1898)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1862 同治
1863 石达开(1831-1863)被杀
1864 甲子年
1865 李鸿章(1823-1901)立江南制造局
1866 左宗棠(1812-1885)设福州造船厂
1874 德宗(载湉,1871-1908)
1875 光绪
1876 沈葆祯(1820-1879)聘法国工程师于台南建成亿载金城
1885 刘铭传(1836-1895)任台湾省巡抚(1885-1891)
1876年,左宗棠讨伐阿古柏。李鸿章反对无效。
1877年,左宗棠占和阗,收复除伊犁地区外的新疆全部领土。随即上疏建议新疆改设行省。
1879年中俄伊犁交涉。1880年春左宗棠在新疆部署兵事。
1879年日本正式吞并琉球,废除其国王,将琉球改为冲绳县。
1881年初,中俄《伊犁条约》签定。
1889 光绪(1871-1908)亲政开始
1894 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
1894 唐景嵩(1841-1902)任台湾省巡抚
1895 丁汝昌(丁禹廷,1836-1895)自杀
1898 谭嗣同(1865-1898),康有为(1858-1927)戊戌变法
1889 张之洞(1837-1909)任湖广总督,推动洋务运动
1899 道士王丹箓于敦煌石窟第 17窟发现大量书画经卷
1900 义和团起义
1900 作家谢冰心(1900-1999)生
1905 诗人黄遵宪(1848-1905)逝
1901 废八股,用策论
1902 鲁迅(周作人,1881-1936)留日
1904 日俄战争(1904-1905)
1906 废科举
1907 徐锡麟( -1907),马宗汉( -1907),秋瑾(1875-1907)被捕处死
1908 宣统帝(溥仪,1906-1967)
1909 宣统
1911 黄兴(1874-1916)广州起义,黄花岗事件
1911 辛亥革命爆发,南方各省独立,清朝开始瓦解
1912 清帝退位,清朝正式灭亡
中华民国历史年表
大陆时期
1911年-1919年
1911:黄花岗起义、辛亥革命
1912:中华民国成立(民国元年),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临时首都设于南京
1912:溥仪退位,袁世凯于北京就任第二届临时大总统
1913:宋教仁被杀,南方省分发动二次革命失败
1914: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起
1915:袁世凯称帝,改国号为中华帝国,蔡锷等发动护国战争
1915:陈独秀创《青年杂志》
1916:袁世凯死,黎元洪任总统,段祺瑞任国务总理
1917:府院之争,张勋拥溥仪復辟失败,孙中山广州建大元帅府护法
1917:吴稚晖编《国音字典》
1917:毛泽东于长沙设新民学会
1918:鲁迅发表小说《狂人日记》。诗人苏曼殊逝
1919:五四运动,蔡元培辞北京大学校长职,上海发起中国首次大规模罢工
1919: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
1919:北洋政府曹汝霖遭弹劾免职
[编辑]
1920年-1929年
1921:郭沫若和郁达夫合办创成社
1921:严复逝
1921:孙中山到广州重建军政府,称“非常大总统”、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2:胡适推行白话文运动
1922:伍廷芳逝
1923:孙中山到广州三建军政府,准备联俄容共
1924:国共第一次合作
1924:黄埔军校设立
1925:孙中山逝,广州国民政府成立
1926:国民政府北伐开始
1927: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宁汉分裂、中共发动南昌暴动
1927:王国维自杀,著有《人间词话》
1928:东北易帜,北伐完成,全国统一
1929:梁启超逝
[编辑]
1930年-1939年
1930:中原大战起
1931:九一八事件,东北三省被占领
1931:国民政府开始实行《建国大纲》的训政时期计划
1931:中国共产党在江西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1931-1937)
1932:一二八事变日本攻占上海
1932:满洲国成立(1932-1945)
1933:巴金著《家》
1933:中央将北平故宫重要古物南迁
1933:国联十九国委员会反对承认满洲国,日本抨击国联
1933:福州发生闽变事件,成立“中华共和国”(1933-1934)
1934:推行新生活运动
1934:红军弃瑞金,长征(1934-1936)开始
1934:沈从文著《边城》
1934:考古学家黄文弼著《高昌陶集》
1935:共产党遵义会议
1935:夏鼐等发掘殷墟
1936:西安事变,张学良自此遭软禁
1936:鲁迅逝,章炳麟逝,胡汉民逝
1937:中国抗日战争(1937-1945)开始
1937:国共第二次合作,成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7:南京大屠杀
1938:国民政府迁都重庆
1939:日军炸重庆、潼关、洛阳、襄阳、西安、宜昌、泉州等地
[编辑]
1940年-1949年
1940:汪精卫于南京成立国民政府,美法拒绝承认
1940:蔡元培逝
1941:太平洋战争(1941-1945)起
1943:中、美、英三盟国在开罗发表对日作战宣言——开罗宣言
1944:汪精卫逝
1945:抗日战争结束、国共和谈后签订双十协定
1945:中华民国政府在台北中山堂,接受日本投降
1946:《中华民国宪法》通过
1946:国共内战起
1946:诗人闻一多被杀
1947:台湾二二八事件
1948;金圆券风暴
1948:冯玉祥逝
1949:白崇禧要求蒋介石辞总统,副总统李宗仁代理总统与共产党和谈,和谈破裂。
1949:人民解放军包围成都,蒋介石父子搭机撤往台湾。
[编辑]
台湾
[编辑]
1949年-1959年
1949:国民政府迁都台北,实施戒严令
1949:金门古宁头战役
1949:推行“375减租”
1949:发行新台币,取代旧台币
1950:朝鲜战争(1950-1953)起
1950:傅斯年逝
1950:韩战爆发,美国派遣第七舰队巡弋台湾海峡。
1951:推行“公地放领”
1952:中华民国与日本在台北签订《中华民国与日本国间和平条约》。
1953:推行“耕者有其田”
1953:跨越浊水溪的西螺大桥通车
1954:东吴大学在台复校
1955:浙江大陈岛军民撤退来台
1955:孙立人事件,孙立人被迫下台,并被软禁
1956:国立清华大学在台复校
1958:八二三金门炮战
1958:国立交通大学在台复校
1959:台湾中南部地区发生“八七水灾”
[编辑]
1960年-1969年
1960:越南战争(1960-1975)起
1960:中部横贯公路通车
1960:修改宪法临时条款,允许总统得以连选连任
1960:阎锡山逝
1960:雷震因“自由中国”杂志案被判刑
1962:第一间电视台─台湾电视公司开播
1964:麦克亚瑟公路通车
1964:石门水库峻工
1965:美援中止
1966:北部横贯公路通车
1966:第一个加工出口区─高雄楠梓加工出口区设立
1967:台北市升格为直辖市
1968:实施国民义务教育自六年延长为九年,初级中学全面改制为国民中学
1968:台东红叶国小少棒队击败日本获世界少棒冠军
1969:罗家伦逝
[编辑]
1970年-1979年
1971:保护钓鱼台运动开始,参见钓鱼岛问题
1971:退出联合国
1972:南部横贯公路通车
1972:与日本断交
1973:第一次石油危机
1973:推展十大建设
1975:蒋中正逝,严家淦继任总统
1976:林语堂逝
1977:桃园县长选举发生“中坜事件”,党外人士许信良当选县长
1978:中山高速公路(国道1号,当时称为南北高速公路)通车
1979:与美国断交,美国国会通过《台湾关系法》
1979:桃园中正国际机场启用
1979:高雄市升格为直辖市
1979:美丽岛事件,党外选举串联受挫
[编辑]
1980年-1989年
1980:美丽岛事件参与者林义雄住家发生血案
1980:第一个科学园区─新竹科学工业园区设立
1985:第十信用合作社倒闭事件
1986:民主进步党成立
1986:李远哲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87:解除戒严令,开放报禁、党禁、大陆探亲
1987:梁实秋逝
1988:蒋经国逝,李登辉继任总统
[编辑]
1990年-1999年
1990:钱穆逝
1990:南回铁路通车,台湾环岛铁路网完成
1991:终止动员戡乱,废止《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
1991:与新加坡断交
1992:与韩国断交
1992:与沙特阿拉伯断交
1992:三月学运,国会全面改选
1992:辜振甫、汪道涵于新加坡展开辜汪会谈
1993:新党成立
1994:首次省长、直辖市长民选,分别由宋楚瑜、陈水扁、吴敦义当选。
1995:二二八纪念碑落成,政府公开道歉
1995:李登辉总统伉俪访问美国
1996:台湾海峡导弹危机
1996:首次总统直选,李登辉、连战当选首任民选正副总统
1996:台北捷运木栅线通车
1998:与南非断交
1999:921大地震
2000:总统选举陈水扁就任总统,民进党首次执政
2000:宋楚瑜等人成立亲民党
[编辑]
2000年-
2001:小三通开始
2001:黄主文等人成立台湾团结联盟
2004:福尔摩沙高速公路(国道3号,当时称为第二高速公路)全线通车
2004:总统选举,投票前夕发生三一九枪击事件,陈水扁当选第11任总统
2005: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反分裂国家法,台湾举行三二六护台湾大游行
2005: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与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相继访问中国大陆(和平之旅、搭桥之旅)
2005:国民大会废除,立法委员席次减半,公民投票案入宪
中华人民共和国
公元 事件
1949 创建国 毛泽东为最高领导人
1950 朝鲜战争( 1950- 1953)起
1951 西藏 和平解放
“三反”“五反”运动开始
1952 土地改革基本结束
1953 一五计划开始
1956 中共八大
1957 齐白石(1863- 1957)逝 反右派运动
1958 大跃进开始
1959 西藏民主改革 庐山会议反右倾
1960 大跃进结束,三年困难开始 刘少奇开始主持工作
1960 越南战争( 1960- 1975)起
1961 梅兰芳(1895- 1961)逝
1964 原子弹试爆成功
1966 文化大革命(1966- 1976),刘少奇被整
1966 老舍(舒庆春,1899- 1966)投湖自杀
1968 剧作家田汉(1898- 1968)逝
1969 刘少奇(1898- 1969)逝
1970 作家赵树理( 1906- 1970)逝
1971 进入联合国,1971年10月25日26届代表大会2758号决议
1971 九一三事件
1972 中美签署上海公报
1972 中日建交
1973 邓小平复出
1974 彭德怀(1898- 1974)逝
1975 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
1976 朱德(1886- 1976)逝
1976 周恩来(Zhou Enlai, 1898- 1976)逝
1976 天安门事件(1976),悼念周恩来
1976 唐山大地震
1976 毛泽东(1893- 1976)逝
1976 华国锋为最高领导人
1976 四人帮被捕,文革结束
1977 邓小平恢复职务
1978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改革开放 邓为最高领导人
1979 中美建交
1979 中越自卫反击战
1980 审判四人帮
1981 茅盾(沈德鸿、沈雁冰,1896- 1981)逝
1982 改革开放,打开国门
1983
1984 清除精神污染运动开始
1984 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1985 裁军100万
1985 胡风(张光人, 1902- 1985)逝
1986 叶剑英(1897- 1986)逝
1986 丁玲(蒋冰姿, 1904- 1986)逝
1987 学潮爆发,胡耀邦辞职 赵紫阳任总书记
1987 中葡签署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
1988
1989 六四天安门事件 赵紫阳下台
1989 周扬(周起应, 1908- 1989)逝
1990 冯友兰(1894- 1990)逝
1991
1992 邓小平南巡,发表重要讲话
1993
1994
1995 提出对台的江八点
1996
1997 邓小平( 1904- 1997)逝 江为最高领导人
1997 香港回归
1998 长江洪水泛滥
1999 澳门回归
1999 五·八事件
2001 北京获得200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主办权
2002 胡锦涛任中共中央总书记
2003 胡锦涛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温家宝任总理
2003 广东、北京"非典"(英SARS)大流行
2004 禽流感大流行
2004 胡锦涛任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2005 胡锦涛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四“不”原则
2005 《反分裂国家法》正式通过并执行
2005 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先后访问大陆
发表于2018-12-30-浏览量(6667)
来自于38.174.163.65美国网友评分!
发表于2018-08-30-浏览量(4549)
来自于42.119.148.32越南胡志明市网友评分!
发表于2017-08-12-浏览量(1206)
来自于85.237.206.197英国英格兰伦敦网友评分!
发表于2020-04-01-浏览量(2626)
来自于60.246.51.76澳门特别行政区网友评分!
发表于2016-12-03-浏览量(9115)
来自于43.249.50.166印度网友评分!
发表于2018-05-22-浏览量(735)
来自于106.113.13.179河北省石家庄市 电信网友评分!
发表于2024-04-28-浏览量(285)
来自于101.94.224.43上海市上海市 电信网友评分!
发表于2024-05-30-浏览量(64)
来自于124.126.3.110北京市北京市 电信网友评分!
发表于2024-07-09-浏览量(84)
来自于106.87.116.73重庆市重庆市 电信网友评分!
发表于2018-04-10-浏览量(570)
来自于49.157.47.254菲律宾网友评分!
发表于2014-01-01-浏览量(1343)
来自于外星?网友评分!
发表于2015-01-17-浏览量(132)
来自于外星?网友评分!
发表于2014-02-23-浏览量(162)
来自于221.4.131.13广东省东莞市 联通网友评分!
发表于2014-01-01-浏览量(1343)
来自于221.4.131.13广东省东莞市 联通网友评分!
发表于2014-01-01-浏览量(1343)
来自于59.36.46.85广东省深圳市 电信网友评分!
发表于2014-02-22-浏览量(147)
来自于59.36.151.136广东省深圳市 电信网友评分!
发表于2014-01-01-浏览量(1343)
来自于59.36.151.136广东省深圳市 电信网友评分!
发表于2015-01-17-浏览量(132)
来自于59.36.151.136广东省深圳市 电信网友评分!
发表于2014-01-22-浏览量(221)
来自于59.36.151.136广东省深圳市 电信网友评分!
发表于2014-02-03-浏览量(152)
来自于59.36.151.136广东省深圳市 电信网友评分!
发表于2015-06-24-浏览量(1018)
来自于112.92.74.86广东省珠海市 联通网友评分!
发表于2024-06-11-浏览量(53)
来自于104.251.178.50美国德克萨斯达拉斯网友评分!
发表于2024-09-13-浏览量(60)
来自于104.251.178.50美国德克萨斯达拉斯网友评分!
发表于2018-12-30-浏览量(6667)
来自于111.55.11.245中国 移动网友评分!
发表于2018-12-30-浏览量(6667)
来自于103.205.179.169巴基斯坦网友评分!
发表于2024-05-30-浏览量(64)
来自于183.200.16.191山西省太原市 移动网友评分!
发表于2024-06-05-浏览量(61)
来自于183.200.16.191山西省太原市 移动网友评分!
发表于2016-11-05-浏览量(2325)
来自于176.97.73.32英国网友评分!
发表于2018-12-30-浏览量(6667)
来自于46.232.121.89俄罗斯莫斯科网友评分!
发表于2014-06-18-浏览量(562)
来自于114.45.39.108台湾省台北市网友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