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 HAOSE BLOG!!!

朝鮮半島戰爭

韓戰,又稱朝鮮半島戰爭、南北韓戰爭、韓朝戰爭(1950年6月25日—1953年7月27日簽署停戰協定),又簡稱韓戰,是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以下簡稱「朝鮮」)與大韓民國(以下簡稱「韓國」)在朝鮮半島上的一場戰爭。這場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冷戰中的一場「熱戰」,分別支持朝鮮南北雙方的多個國家不同程度地捲入這場戰爭。由於參戰雙方簽署的是停戰協議而非和平協議,因此從技術層面上來講,這場戰爭尚未結束。

1950年6月25日,朝鮮人民軍越過分隔南北韓的北緯38度線,向韓國發動進攻,韓戰爆發。6月27日,美國的第七艦隊駛進台灣海峽協防台澎金馬,軍事介入國共內戰。7月7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84號決議,派遣聯合國軍支援韓國抵禦朝鮮的進攻,聯合國軍司令由美國指派[14]。6月25日戰爭爆發後,朝鮮人民軍在6月28日即佔領了韓國首都漢城,並繼續向南進攻,將韓國軍壓縮至釜山環形防禦圈內。聯合國軍於9月15日在當時戰線的後方仁川登陸,扭轉了戰爭的局勢,迫使朝鮮人民軍北撤。聯合國軍於9月28日重占漢城,並越過三八線開始進入朝鮮作戰,10月19日聯合國軍佔領朝鮮首都平壤。

美軍從仁川登陸後,9月2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代總參謀長聶榮臻發表聲明表示,中國不打算袖手旁觀,讓美軍直逼中國邊境。10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作出出兵的決定。10月3日,周恩來緊急約見印度駐華大使潘尼迦,表示如果是美軍而非韓國軍隊越過38線,中國將被迫對韓戰進行干預。10月底,部分聯合國軍部隊已推進到鴨綠江畔。在台灣問題被擱置數月之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應朝鮮的請求,在蘇聯允諾幫助的情況下,於10月19日派遣中國人民志願軍進入朝鮮參戰,分別在第二次戰役和第三次戰役中佔領平壤和漢城,並迫使聯合國軍撤退至北緯38度線以南。之後聯合國軍頂住了志願軍的攻擊,並發動夏季和秋季攻勢,再度重占漢城,戰線重新回到三八線。在此之後,儘管雙方不斷交戰,但陣地基本沒有大的變動,一直維持在三八線附近。

1951年7月10日中國和朝鮮方面與聯合國軍的美國代表開始停戰談判,主要分歧在軍事分界線的劃定和遣返戰俘問題上。在經歷了幾次談判中斷後,雙方終於在1953年7月27日簽署《朝鮮停戰協定》,雙方以北緯38度線附近的當時雙方實際控制線設立了朝鮮半島非軍事區。然而交戰雙方至今沒有簽署任何和平條約。

支援韓國方面的聯合國軍除美國外還有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荷蘭、法國、土耳其、泰國、菲律賓、希臘、比利時、哥倫比亞、衣索比亞、南非、盧森堡等共15個國家;支援朝鮮方面的主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以及參加了戰爭,並向中國提供軍事物資的蘇聯空軍和高炮部隊。

1991年9月17日,在中國支持下,朝鮮半島南北雙方同時加入聯合國[15]。

2009年5月27日,朝鮮宣布不再遵守1953年所定下的停戰協議。[16]




朝鮮人民軍的進攻(1950年6月25日-9月15日):統一祖國
 
朝鮮人民軍在1950年6月25日至9月15日的進攻
佔領漢城的朝鮮人民軍向美軍開火 戰爭爆發
1950年1月以來,在蘇聯和美國相繼撤出在朝鮮和韓國的駐軍後,朝鮮政府與蘇聯領導人密切協商,並使史達林「同意朝鮮領導人對局勢的分析和準備以軍事方式實現國家統一的設想」。[21][23]1950年5月中旬,金日成秘密訪問中國北京,他按照史達林的要求,向毛澤東通報了對韓戰爭的意圖,而毛澤東認為此時打仗時機不好。[23]史達林隨後給毛澤東電報,希望他調幾個師的兵力到東北,布防於安東-瀋陽一線。毛澤東要求蘇方提供幾個師的武器,史達林回覆稱裝備問題可以幫助解決一些,但要求中方儘早布置兵力。[23]而當6月25日戰爭爆發時,毛澤東並未事先得到消息[23],這點和美國一樣。

但朝鮮方面則稱,李承晚在美國操縱下突然向三八線以北地區進行了全面的武裝侵犯[24]。當時韓國國軍三分之二的軍隊尚未進入戰備狀態,根本沒有招架之力,三天之後韓國首都漢城(今名首爾)就失守了。

 美國的反應:聯合國軍的組建和參戰
6月26日,美國總統杜魯門命令駐日本的美國遠東空軍協助南韓作戰,6月27日再度命令美國第七艦隊駛入基隆、高雄兩個港口,在台灣海峽巡邏,阻止中國大陸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渡海解放台灣。美國駐聯合國代表向安理會提交了動議案,授權組成聯合國軍隊幫助韓國抵抗朝鮮軍隊的入侵。在蘇聯代表缺席的情況下,動議以13對1(南斯拉夫投了反對票)的表決結果得到通過。聯合國軍以美軍為主導,其他15個國家也派小部分軍隊參戰。英國、土耳其、加拿大、泰國、紐西蘭、澳大利亞、荷蘭、法國、菲律賓、希臘、比利時、哥倫比亞、衣索比亞、盧森堡、南非與韓國國軍均歸駐日的美軍遠東軍指揮,麥克阿瑟上將為美軍遠東軍司令。7月5日美軍參加了第一場對朝鮮的戰役。韓國人民二十萬被韓國國軍屠殺(保導聯盟事件?)[25]。

 蘇聯的反應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反應
6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總理周恩來發表聲明,強烈譴責美第7艦隊開進台灣海峽,認為這是「針對中國領土的武裝入侵……公然違反聯合國憲章」,並宣稱韓國在美國的指使下入侵北韓的做法是「美帝國主義奪取亞洲的計劃」。 在7月初,得知美國介入韓戰的消息後,周恩來明確向史達林表明,中國會在東北集結9個師,如果朝鮮人民軍被打敗,會迅速派遣部隊入朝幫助朝鮮同美國為首的聯合國部隊進行作戰。7月7日東北邊防軍正式組建,並確定了「中國人民志願軍」這一名稱。[21]

 聯合國軍的攻擊(1950年9月15日-10月25日):越過三八線
 
聯合國軍在1950年9月15日至10月24日的進攻 仁川登陸
主條目:仁川登陸
在戰爭初期,朝鮮軍隊節節勝利;6月28日,奪取漢城;7月20日,佔領大田;7月24日,佔領木浦;7月31日,則佔領了晉州,韓國軍隊被一直逼退到釜山附近的洛東江一帶。此時美第8集團軍司令沃克將軍下達了死守釜山環形防禦圈的命令,不得再後退。8月6日,麥克阿瑟將軍在東京與其他高級軍官會面,並說服他人實施風險很大的仁川登陸計劃。

 
1950年9月15日,仁川登陸成功9月15日,麥克阿瑟登上旗艦麥金利山號親自督戰,在美英兩國三百多艘軍艦和五百多架飛機掩護下,美軍第十軍團成功登陸仁川,從朝鮮軍隊後方突襲,切斷朝鮮半島的蜂腰部一線,迅速奪回了仁川港和附近島嶼。9月22日,撤退到釜山環形防禦圈的聯合國軍乘勢反擊;9月27日,仁川登陸部隊與釜山部隊水原附近會合,一日之後重奪漢城。

 美軍越過三八線
 
北緯38度線,這是一條政治上的劃線,而非地理劃線因戰事進展極其順利,將朝鮮人民軍趕回三八線以北的計劃產生大幅改變。麥克阿瑟將軍要求乘勝追擊,將共產主義勢力逐出整個朝鮮半島。9月27日,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與總統杜魯門都同意了麥克阿瑟的建議,但是總統要求麥克阿瑟:只有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蘇聯都不會參戰的情況下才可攻擊朝鮮,這僅是一場「有限度的戰爭」,美國單方絕不願再掀起世界大戰。麥克阿瑟則信誓旦旦地表示,中國大陸在百業待舉之際,絕不可能介入朝鮮半島戰事。9月28日,美軍部隊進逼三八線;10月1日,韓國第一批部隊終於進入朝鮮作戰。

10月7日,美軍大舉越過三八線,向平壤推進。與此同時,中國人民解放軍所部東北邊防軍改編為中國人民志願軍,為進入朝鮮境內作戰積極準備,彭德懷被任命為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兼政委。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第42軍率先從輯安(今集安市)渡鴨綠江入朝作戰。抗美援朝戰爭開始。

美國總統杜魯門在美軍大舉進攻前,與麥克阿瑟在威克島會面。麥克阿瑟保證不會進入中國大陸,並同時還認為戰事將在感恩節前結束,稱要讓美國士兵回家過這個傳統節日。

10月11日,韓國國軍佔領元山;10月19日,美軍進佔平壤,朝鮮政府遷往江界市。同一天中國人民志願軍已跨過鴨綠江,但當時美軍還不知道具體情況。韓國國軍陸軍第六師的部隊已進抵鴨綠江畔楚山郡,同時,中國政府宣稱美國空軍飛機多次轟炸安東市附近的機場與交通線。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反應
戰爭爆發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在7月13日即成立東北邊防軍,抽調4個軍及炮兵部隊,積極備戰,以防不測。8月5日,毛澤東電告東北邊防軍領導,要求在8月底完成作戰準備,在9月上旬能夠出動至朝鮮參戰。此時,朝鮮人民軍還在朝鮮半島南部洛東江一帶作戰,聯合國軍僅守住釜山防衛圈一小塊地區。

仁川登陸後,朝鮮半島局勢逆轉,北京幾乎每天都通過廣播警告美國,如果跨過三八線,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會出兵。9月3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總理周恩來在政協國慶大會上發表措辭強硬講話;10月3日凌晨,美國部隊大規模進入朝鮮前,周恩來召見印度駐華大使潘尼迦,要他轉告美國政府:「若美軍跨過三八線,侵略北朝鮮,我們不會坐視不顧」,美國總統杜魯門視這段講話為對聯合國的「外交訛詐」,而沒有予以重視。中國方面認為,抗美援朝戰爭的直接起因正是美國越過三八線入侵朝鮮。[26]。

中華人民共和國方面雖作出強硬聲明,但是高層領導人內部意見卻不一致,大部分傾向於不參戰。因為中國歷經多年戰亂,百廢待興,捲入這場戰爭對國家發展不利。蘇聯解密檔案表明,史達林作為社會主義陣營的首腦指示北京派兵介入,但是直到10月初,北京仍未對參戰與否做出最後決定。周恩來赴莫斯科跟蘇方討論參戰問題。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在討論是否參戰時,除了毛澤東,其他領導人出奇一致反對參戰.毛無可奈何,急召西北軍政委員會主席彭德懷到京。彭奉命抵京後即到毛澤東住處,得知中央商討朝鮮問題時,沒有人支持毛出兵的意見。10月8日,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再次召開擴大會議,在彭德懷強力支持下,最終決定介入韓戰。北京十分顧慮麥克阿瑟是否有可能在取得朝鮮半島後繼續向北進軍,威脅到中國共產黨剛剛建立起來的政權。而且,一個與中國有長達1000多公裡邊界線的國家被資本主義陣營統治,也是很大的威脅。而如果朝鮮亡國,中國勢必要讓金日成在中國東北設立流亡政府,但這對中國十分不利,因為這將為美軍進攻東北提供強有力的借口。同時,由於美國發表「台灣地位未定論」,美軍進入台灣海峽,迫使中華人民共和國中止了進攻台灣的渡海戰役,讓北京倍感來自美國的威脅。基於這些理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最終決定出兵朝鮮半島,協助金日成作戰。

 抗美援朝(1950年10月25日-1951年5月23日)
 
中國人民志願軍同朝鮮人民軍在1950年10月25日至1951年1月8日的進攻
美軍支援韓國155mm自走砲,事實上當時聯軍對中朝軍裝備有絕對優勢,火砲優勢40比1中國政府高層在10月初對是否要派兵入朝參戰長久不能決定,派兵計劃一直沒有執行。10月8日,周恩來和俄語翻譯師哲自北京前往莫斯科;10月11日,在黑海的阿布哈茲區的阿德列爾休養所同林彪與史達林討論了朝鮮問題。雙方就該問題達成協議,兩國同意不出兵,準備讓金日成到東北組建流亡政府。不過經毛澤東與其他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高層討論決定最終還是出兵參戰,但要求蘇聯方面最遲在兩個半月內提供空軍掩護,還要負責各主要城市的領空安全。史達林最後也在17日同意了請求。

決策形成後,毛澤東和周恩來曾研究過以什麼名義出兵的問題,並初步擬定了「支援軍」的名義。黃炎培認為支援軍,就是派出去的,容易讓國際認為中國對美國宣戰。因此改為中國人民志願軍,並使用了完全不同的番號。表示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跟美國宣戰,是人民志願支援朝鮮。雖然名稱為志願軍,但實際是現役部隊整建制地參戰。當時的口號是「抗美援朝,保家衛國」[27]。

中國人民志願軍是由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邊防軍改編而成。戰爭初期,這一名稱讓聯合國軍誤以為這不過是一隻小規模的志願者隊伍。[來源請求]後來聯合國軍弄清中國人民志願軍是成建制的正規部隊,只是使用了完全不同的番號後,也願意承認「志願軍」這一名稱,以將戰爭限制在朝鮮半島,避免將戰爭升級。

 第一次戰役
主條目:抗美援朝戰爭第一次戰役
1950年10月19日晚,以彭德懷為司令,中國人民志願軍從安東(今丹東)、河口(即寬甸縣長甸鎮河口)、輯安(今集安)等多處地點秘密渡過中朝界河鴨綠江。中國人民軍志願軍入朝後的第一次戰役在1950年10月25日打響。當天中國人民志願軍第40軍第118師在北鎮對聯合國軍發起突襲,用了一個多小時奪回了溫井,並稱「殲滅了所有侵略軍」。此次戰役是「抗美援朝戰爭」的第一場戰役。北京政府將這場戰爭定義為「為援助危難的友好鄰邦和保家衛國而戰」。[28]

聯軍並未料到中國軍隊會在聯軍越過三八線進入朝鮮的情況下發動進攻,而且此前聯軍也沒有收到任何中國軍隊已經跨過鴨綠江的情報。聯軍被打得措手不及,全面撤退至清川江以南。第一次戰役以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全面告捷結束,中國方面宣稱殲滅了3萬5千名聯合國軍士兵。韓國國民防衛軍死亡行軍造成九萬人沿路上因飢渴而死(國民防衛軍事件)[29]。

 第二次戰役
 
美軍使用M46戰車
韓戰為第一場大規模投入直升機的戰爭(圖為Sikorsky H-19直升機)
美國菲律賓海號航母參與韓戰
北韓上空的AD-2戰機
長津湖戰役後由興南港撤退的美軍摧毀無法攜走的物資和港口設施主條目:抗美援朝戰爭第二次戰役
雖然第一次戰役慘敗,麥克阿瑟依然堅持中國出兵只是象徵性的,但同時他也承認「聯合國軍全部被殲的危險」,因此建議應該大規模轟炸東北地區,但是美國杜魯門政府顯然意識到在二戰剛剛結束後就立即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作戰將有可能觸發第三次世界大戰,因此認為應該將戰爭限制在朝鮮半島。而中國的主動參戰,令杜魯門政府再度改變政策,稱朝鮮半島的統一可以「日後再談判」,顯然拋棄了之前要一鼓作氣統一朝鮮半島的策略。

11月24日,麥克阿瑟發動了對清川江以北中朝軍隊的進攻,並宣稱要讓美軍士兵「回家過聖誕節」。中國人民志願軍先示形於敵,誘敵軍進入戰役發起線後於11月25日發動第二次戰役,在西線戰場使用志願軍第38軍、42軍從左翼突擊美軍第8集團軍縱深。美韓軍被迫全線突圍南撤至三八線,12月5日棄守平壤。此時彭德懷向毛澤東要求停下來:「目前部隊糧、彈、鞋、油、鹽均不能按時接濟,主要原因是無飛機掩護,隨修隨炸。」12月13日,毛復電:「我軍必須越過三八線。」

 第三次戰役
主條目:抗美援朝戰爭第三次戰役
1950年12月31日,中朝軍隊發起第三次戰役,推進至三八線以南50英里處,漢城被中國人民志願軍第50軍與朝鮮人民軍第一軍團佔領。

杜魯門政府與聯軍前方指揮官麥克阿瑟的意見產生很多衝突。杜魯門希望避免與中國或蘇聯產生直接衝突,不想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麥克阿瑟則以軍事上的勝利為優先,在朝鮮半島的行動很多都未得到華府的首肯,有些甚至違背了華盛頓的決策。麥克阿瑟的行為在核武時代是非常危險的。[原創研究?]麥克阿瑟提出過多次針對中國大陸的攻擊,如大規模轟炸東北、動用原子彈轟炸東南沿海大城市以及邀請台灣軍隊參戰等,都一一被杜魯門駁回。4月11日,杜魯門最終決定免除麥克阿瑟的最高司令官職務,由李奇微將軍接任。這項命令是麥克阿瑟在無線電廣播中與全世界民眾一起知悉的,麥克阿瑟認為這是杜魯門對他的羞辱。被解職以後的麥克阿瑟在全美受到數月英雄式的歡迎,但是這股熱潮並未持續。

此時的美國已經發現自己陷入朝鮮半島的泥潭而無法自拔,自己被迫在一個陌生的戰場打一場前途未卜的戰爭。因此美國在1951年1月13日提出停戰建議,但在順利的戰爭形勢面前毛澤東認為志願軍有能力將美國軍隊逐出朝鮮半島,他在給彭德懷的指示中稱現在停火「將給政治面上以很大的不利」,要求趁熱打鐵,統一朝鮮半島。事實上,由於軍需緊缺,彼時的志願軍已難以即刻推進。

 第四次戰役
主條目:抗美援朝戰爭第四次戰役
1月的第四次戰役中國人民志願軍開始撤退,放棄仁川和漢城,全線被迫後退了100多公里,撤回到了三八線以北。此時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隊已掌握志願軍的「禮拜攻勢」與「月光攻勢」,由於後勤的落後,志願軍的士兵只能揹負五天的糧食,到了第七天糧盡彈絕,不得不停止進攻,聯軍則趁這時發動「屠夫作戰」與「撕裂作戰」,志願軍在聯合國軍的立體作戰的炮火下承受了慘重的傷亡。1951年2月11日晚,志願軍發起橫城反擊戰,在志願軍牽制住了砥平里的聯合國軍的情況下,志願軍計劃進攻橫城西北的南韓第八師,由此打開缺口,向原州的美軍防線進擊。志願軍取得勝利志願軍通過橫城反擊戰迫使南韓第三、第五、第八師以及美軍第二師一部和空降一八七團開始後撤,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志願軍在整個戰場上面臨的壓力。橫城反擊戰後,東線聯合國軍出現了全線動搖的跡象,並開始不同程度的後退,除了砥平里的聯合國軍。[30]

2月13日,志願軍發起砥平里戰役,是晚,中國人民志願軍、北韓六個軍以迂迴穿插戰術向聯合國軍發動攻擊,獲勝。 溫玉成將軍隨即指揮五個師的人馬,向橫城以西砥平裡的一團聯合國軍發動猛攻,美軍的弗里曼團外加一個法國營一個炮兵營和一個坦克中隊,以火海戰術對人海戰術,志願軍第39、第40、第42軍的8個團蒙受慘重傷亡。 8個團傷亡高達5000餘人。僅40軍參加攻擊的3個團就傷亡1830人,其中359團3營的志願軍幾乎全部陣亡。美軍傷亡400人不到。

砥平里戰役後,為了避免志願軍陷入不利局面,彭德懷果斷下令志願軍全線後撤。之後,美軍再發動「撕裂者行動」攻勢。中國軍隊彈藥不足,炮損嚴重,衣服破爛以致赤身露體,糧食耗盡被迫忍饑挨餓。幸虧中國軍隊的黨支部都建在連一級,黨員士兵緊緊控制非黨員士兵。雖然形勢急轉直下,環境異常惡劣。美軍乘志願軍後撤之時,又空降部隊到志願軍後方,企圖搶佔咽喉要道,攻佔重要高地,但由於志願軍的果斷後撤,不僅目的沒有達成,空降部隊還受到志願軍和北韓軍隊的打擊。志願軍節節阻擊,在每一個高地與聯合國軍激戰,對聯合國軍造成重大殺傷,同時有效遲滯了聯合國軍的前進,為志願軍的順利撤退提供了保證。

4月20日,志願軍完成撤退,聯合國軍在「三八線」附近也停止了前進,第四次戰役結束。

由於缺空現代化空軍編制,使得志願軍在朝鮮戰場上沒有所謂前線與後勤的區別,整個戰線幾乎曝露於美軍的狂轟濫炸,空襲猛烈之下,只能利用夜戰突擊、並利用夜間以大量民工搶修道路與橋樑,隨炸隨修,隨修又隨炸。嚴苛的環境逼得志願軍總司令彭德懷搭機返北京,排闥直入,掀毛澤東的被褥,直言前線之困難。[31]毛澤東向彭德懷提出:「朝鮮戰爭能速勝則速勝,不能速勝則緩勝,不要急於求成。」1951年3月14日,志願軍撤出漢城。

 第五次戰役
主條目:抗美援朝戰爭第五次戰役
4月,聯合國軍開始掌握一定的優勢。1951年4月22日,中國人民志願軍發動第五次戰役,至29日攻勢結束,志願軍再次向南進攻至漢城附近。之後,志願軍進一步打擊南韓軍隊。在志願軍的全面攻勢結束後,聯合國軍開始發動攻勢,逼進鐵原、漣川,志願軍63軍開始死守,並在每個陣地有效打擊聯合國軍,[來源請求]雙方均傷亡慘重。志願軍全線撤退約40公里後在鐵原一線阻止住聯軍的進攻,聯合國軍第二次跨進三八線,美軍的彈藥量是平常五倍,被稱為「范弗里特的彈藥量」,奉命孤軍斷後的第三兵團60軍180師陷入包圍,失蹤、傷亡、被俘共計7644人。[32]雙方最後在「三八線」附近再次陷入僵持狀態。7月10日雙方終於同意停火,坐到了談判桌前。

中國方面的戰役結果統計是重創敵軍8萬多人,為五次大戰役中殲敵最多的一次。戰鬥減員是8萬5千多人,尤其是後期的撤退行動中,傷亡達1萬6千人,其中損失最慘重的是第180師,負傷、陣亡和情況不明的總數字為7644人(中國人民志願軍戰史)。朝鮮方面統計人民軍損失10000多人[來源請求]。聯軍方面的戰役結果統計是,4月攻勢期間殲滅敵軍75,000人(據韓戰中的美國陸軍第3卷),韓國方面的統計則是五月攻勢期間殲滅敵軍100,000人,總戰果超過20萬人(據韓國戰爭史)。

 相持階段和停戰談判(1951年6月23日-1953年7月27日)
 第一次停戰談判
 
雙方舉行第一次停戰談判經歷了一年的大規模衝突後,1951年6月23日,蘇聯駐聯合國代表馬立克提出雙方進行停火談判的建議:

「 目前最尖銳的朝鮮武裝衝突問題,也是能夠解決的。……蘇聯人民認為,第一個步驟是交戰雙方應該談判停火與休戰,雙方把軍隊撤離三八線。 」

6月25日,中國和美國幾乎同時發表聲明表示贊同,中國在當日《人民日報》中發表社論表示「我們中國人民完全贊同這個建議」,而美國總統杜魯門則在田納西州參加航空工程研究中心落成典禮上發表演說表示美國「願意參加朝鮮半島和平解決的談判」。6月30日,聯合國軍總司令李奇微奉命通知朝鮮人民軍:

「 我得知貴方可能希望舉行一次會議,以討論一個停止在朝鮮半島的敵對行為及一切武裝行動的停戰協議,並願適當保證此停戰協議的實施。我在貴方對本通知答覆以後,將派出我方代表並提出一會議的日期,以便與責方代表會晤。我提議此會議可在元山港一隻丹麥傷兵船上舉行。 」

7月1日,朝鮮人民軍總司令金日成和中國人民志願軍總司令彭德懷答覆:[33]

「 你在6月30日關於和平談判的聲明收到了。我們受權向你聲明,我們同意為舉行關於停止軍事行動和建立和平的談判而和你的代表會晤,會晤地點,我們建議在三八線上的開城地區。若你同意,我們的代表準備於1951年7月10日至15日和你的代表會晤。 」

這樣,雙方第一次停戰談判於7月10日在開城舉行了,朝中方代表為南日(朝)、李相朝(朝)、鄧華(中)、解方(中)和張平山(朝)五位將軍,韓美方為特納?喬埃(美)、克雷奇(美)、霍治(美)、勃克(美)和白善燁(韓)五位將軍。朝中方提出三點建議,即1、停火,2、恢復三八線為南北韓邊界,以及3、外國軍隊儘快撤離。韓美方並沒有接受這一建議,要求將停火分界線放置在朝中方控制地區。第一次談判破裂。[33]

 停戰談判的恢復和軍事分界線協議的達成
 
聯合國軍在1950年1月9日至1951年底的進攻和雙方僵持階段形勢,黑線為最終雙方軍事分界線
戰爭中的韓國國民為獲得停戰談判的有利條件,聯合國軍和韓軍於8月18日-9月18日和9月29日-10月22日分別發動了夏季攻勢和秋季攻勢,分別進攻朝中方西線和東線防線。朝鮮人民軍和中國人民志願軍轉入防禦,同時還遭到了洪水災害,很多防禦工事被毀。經過兩個月的激戰,聯合國軍佔領了646平方千米土地,平均推進約2公里。李奇微意識到:「沒有誰會相信憑我們手中的這點兒有限的兵力,能夠贏得什麼全面勝利」。於是,停戰談判在10月25日重新恢復,地點改在了板門店。10月30日至11月下旬間,志願軍發起局部反擊戰,佔領了280平方公里土地,並鞏固了開城地區的防禦。11月27日,雙方就軍事分界線及非軍事區問題達成協議:「以雙方現有實際接觸線為軍事分界線,雙方各自由此線後退兩公里以建立停戰期間的非軍事地區。如軍事停戰協議在本協議批准後30天之後簽字,則應按將來雙方實際接觸線的變化修正上述軍事分界線與非軍事區。」[33]

由於雙方的條件過於懸殊,停戰談判整整進行了兩年。王樹增提到:「在這兩年中,在雙方的防禦線上,密集地部署著200多萬人的大軍,構築了世界戰爭史上最漫長的、最複雜的、最堅固的防禦工事。聯合國軍的防線由部署嚴密的火炮陣地、坦克群以及步兵組成,數層陣地使其縱深達300公里,每一層防線都構築了永久性的工事和塹壕,每一層防線都制定了周密的空軍支援預案,形成了一個火力強大的立體防禦網路,這條防線被稱做『一道不可逾越的死亡深淵』。中國軍隊的防線上,數十萬官兵開始建設世界上最浩大的地下防禦工程,其土石方總量能開鑿數條蘇伊士運河、沿著對峙線自西向東,數百公里的防線上,深理在地下的永久式坑道和交通壕蛛網般四通八達,前沿的數十萬中國官兵設施齊全地生活在地下,他們所布置的火力陷阱能令任何進攻的敵人立即遭到毀滅性打擊,這些在地下枕戈待旦的中國官兵被稱之為『閉居洞中的龍』。」[34]

 上甘嶺戰役
主條目:上甘嶺戰役
 
中國人民志願軍戰士,1952年1952年10月14日凌晨,聯合國軍第8集團軍司令范弗里特發動金化以北的上甘嶺之戰,雙方在表面陣地上進行拉鋸戰。多次反復爭奪的結果,兩方面皆死傷慘重。前後歷時43天,在3.7平方公里的地區,共發射炮彈超過230萬發,嶺上泥土平均被炸翻出至少3米。中國人民志願軍軍隊傷亡情況遽增,不過阻止了美軍的攻擊,更使美軍傷亡情況劇增。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方面統計,上甘嶺戰役,志願軍陣亡7100餘人,傷8500餘人,殲滅聯合國軍2.5萬人,其中美軍5200餘人。[35]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雖然實際傷亡遠低於中國方面宣稱,但在范弗里特不能奪得上甘嶺後,美軍沒有再發動過營以上規模的的進攻。守住上甘嶺上的中國軍隊,被全體嘉獎為上甘嶺英雄團。此戰役被中國方面宣傳為[來源請求]朝鮮戰爭中最激烈的一場戰役,被稱為「朝鮮戰場的凡爾登」。

 空戰
主條目:韓戰空戰
 米格走廊:蘇聯的秘密介入
主條目:米格走廊
 
MiG-15bis
F-86A1950年韓戰初期,美國空軍動用了遠東地區44個中隊共657架飛機參戰。朝鮮人民軍僅有20架戰機,很快就失去了作戰能力[36]。8月,史達林派遣蘇聯空軍138架飛機進駐瀋陽[37],僅用於保衛中國東北境內目標。10月,中國決定在暫時沒有蘇聯空軍掩護的情況下先行派兵入朝。11月1日,先期進駐瀋陽的蘇聯空軍在鴨綠江上空朝鮮境內與美空軍首次交戰。當月,蘇聯決定派殲擊機參戰,以兩個空軍師組建了第64獨立殲擊機航空軍,均為MiG-15噴氣式殲擊機,承擔保衛鴨綠江和中朝邊境線以南75公里以內戰略目標和交通線的任務。在這一階段,美軍參戰的作戰飛機已經達到14個大隊、1100餘架飛機,蘇聯空軍的實力與其相差很遠,但MiG-15對美軍轟炸機的威脅使11月美空軍炸毀6座鴨綠江戰略橋樑和10座朝鮮城市的目標未能實現[36]。12月,新組建的中國空軍進駐丹東,直到1951年1月才首次參加空戰[38]。

1951年中期以後,中蘇空軍的MiG-15多次與聯軍戰機交戰,在鴨綠江南岸平原一帶上空形成了著名的「米格走廊」,是整個韓戰期間絕大多數空戰的區域。最初以為「米格走廊」上的架駛員全是中國人民志願軍空軍,為此,當時美國國防部長范登堡驚呼:「中國幾乎在一夜之間成為空軍強國。」[來源請求]

米格走廊中最神秘而精銳的力量是蘇聯與東歐地區的飛行員,史達林命令國防部長華西列夫斯基元帥負責向中國派遣航空兵師,蘇軍參戰人員一律身著中國人民志願軍軍服[39],並嚴格限制其飛行員作戰區域。其指揮官為空戰英雄闊日杜布,許多飛行員經歷過第二次世界大戰洗禮,作戰經驗極為豐富。實際上,他們的指揮系統獨立於中國軍隊,但是主要機場仍在中國境內位於安東附近。那裡距離鴨綠江很近,在航程上比起從日本起飛的美軍戰機佔上許多便宜。此外,美軍明文禁止空軍單位進入中國境內,絕大多數的時間這些機場的飛機可以自由起降與集結。美軍飛行員曾經在訪談中提到他們在鴨綠江附近空域巡邏時能夠遠遠看到機場的飛機循序起飛,集節編隊完畢之後以高度優勢進行空戰。

儘管史達林要求嚴格保密,但聯軍其實自蘇聯加入空戰的行列之後,很快自監聽無線電通訊當中知道蘇聯的介入,不過整個韓戰期間聯軍方面也選擇緘默的態度,以免戰事擴大。

米格走廊的有限區域以及大多數空戰都集中在這個範圍之內,顯示以美軍為首的聯軍並沒有失去對制空權的掌握,蘇聯與中國對於南下建立前進機場的意願也不高,也造成雙方都會到這個區域進行空戰。以雙方需要飛行的距離來看,美軍的F-86平均停留時間在20分鐘左右,從戰果上來看,美軍的確壓制住志願軍在朝鮮半島使用空權的能力。然而經過長時間交鋒,美軍試圖以轟炸切斷中國軍隊運輸線的戰略企圖,卻最終未能實現。

雖然蘇聯空軍有所介入,但志願軍空軍宣稱在朝鮮戰場有效發揮了自己的作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方面統計,志願軍空軍在戰爭中共出動起飛2457批26491架次,有212名飛行員擊落擊傷過聯合國軍飛機。整個志願軍空軍宣稱共擊落聯合國軍飛機330架,志願軍空軍被擊落231架飛機,116名飛行員陣亡。[40]此外,還有資料稱,在宣稱擊落聯軍的飛機當中,包括211架F-86,72架F-84與F-80,以擊其他飛機47架。志願軍宣稱的損失數字是一共有399架飛機損失,其中在空戰中損失231架,包括224架MiG-15,其他各種原因的損失則有168架。[41]。蘇聯官方宣稱的空戰紀錄中,擊落的F-86有650架和642架兩種數字,而自己的損失則有335架,其中在戰鬥中損失319架。北韓的官方宣稱是擊落聯軍5729架飛機,擊傷6484架。[42]美國方面的資料宣稱一共佈署647架F-86到韓國戰區[43],總共損失231架,其中確定空戰損失73架,不明原因34架,以擊其他包括故障等原因的損失。考慮在作戰中受損而未能回到基地的情況,因為空戰損失的可能數字還會略高於73架。[44]

由於蘇聯空軍受到的命令是不可以南下遠離鴨綠江的地區作戰,因此蘇聯空軍絕少有戰術性對地任務。志願軍後來還是用剛剛創建不久的空軍和海軍掩護陸軍攻佔了朝鮮西海岸的大和島、小和島等十多個島嶼,並在這一過程中三次轟炸大和島,是解放軍空軍首次進行夜間轟炸。這是志願軍空軍規模較大的戰術性對地任務。[45]

 海戰
 戰後
 
板門店1953年7月27日上午10時,雙方在板門店簽署了《朝鮮停戰協定》和《關於停戰協定的臨時補充協議》的停火協議[46][47]。談判的最終結果是在三八線附近以1953年7月27日22點整雙方實際控制線南北各2公里寬設立非軍事區。1954年,蘇聯官員和在朝鮮半島參戰的各國代表在瑞士日內瓦舉行會談。但談判未達成一個永久和平計劃,未能解決朝鮮統一問題,直到五十多年後的今天,朝鮮半島依然是分裂的兩個國家: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和大韓民國。1991年朝鮮和韓國簽署了一項進行永久和平條約談判的協議,1992年得到批准。但1991年朝鮮方面開始抵制軍事停火委員會,中國於1994年退出該委員會。2009年5月27日朝鮮軍方發表聲明,宣布朝鮮退出朝鮮停戰協定,將不再受軍事停戰協定約束[16]。

 其它統計數據
 
1953年3月23日,第一批遣返的被俘美國軍人中方的官方數據為:運動戰時期志願軍斃傷美軍91,503人,俘63,319,降149人;其它聯合國軍6,136人,俘1,238人;韓軍148,293人,俘29,278人。陣地戰時期志願軍斃傷美軍198,352人,俘749人,降1人;其它聯合國軍20,343人,俘250人,降2人;韓軍304,966人,俘8,254人,降283人[48]。志願軍共擊毀擊傷坦克2,006輛,汽車3,165輛,裝甲車44輛,飛機10,629架,各種炮583門。繳獲坦克245輛,汽車5,256輛,裝甲車51輛,飛機11架,各種炮4,037門,各種槍73,262支(挺)。[48]
中方其它刊物的統計,朝鮮戰爭期間中國志願軍傷亡50萬餘人次,陣亡、病故171,687人[49],負傷22萬人(扣除多次負傷人次),合計傷亡39萬人,中朝軍隊傷亡總人數約63萬人。詳細資料可見中朝邊境城市丹東建立的抗美援朝紀念館根據中國官方的《解放軍報》2000年10月16日第11版文章所提供的數據,據不完全統計,韓戰期間志願軍共傷亡36萬餘人,陣亡171,687人。另據《中國人民志願軍戰史》,中國人民志願軍在韓戰中人員損失為:陣亡和事故死亡11.14萬人、傷重不治2.16萬人、負傷23.00萬人、病亡1.30萬人、生病43.70萬人、被俘2.17萬人、失蹤0.40萬人,傷亡總計38.2萬人。
2010年6月26日下午,國防大學教授徐焰少將在「韓戰六十年暨半島形勢研討會」上表示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戰場陣亡11萬4千人,加上參戰人員中傷病和其他原因的死亡,中國方面在戰爭中共犧牲了18萬3千1百人。[50]
聯合國軍方面,美軍傷亡約14萬人次。其中死亡美軍36,570人,負傷10萬餘人次,扣除多次負傷後的負傷人數不詳。[註 19][註 20]



 戰俘
 
中華人民共和國方面的戰爭成就宣傳海報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國人民志願軍有21,400人被俘,被俘人員中連排級軍官有600人左右、營級30餘人、團級5人、師級1人,主要被關押在巨濟島等地。表面上看,戰俘由中立國印度主持對戰俘進行了甄別,以確定其本人的意願。實際上,聯合國軍停戰談判代表團首任團長喬埃提出「自願遣返」的方案,試圖用「大量朝中戰俘拒絕被遣返」的局面來宣揚「共產主義的失敗」。由此,志願軍戰俘遭到了慘無人道的肉體和精神摧殘。有中文紀錄片顯示,聯合國軍以及台灣派出的軍特人員,對志願軍戰俘進行了極其殘酷的迫害,包括肉體上的酷刑,在身體上紋反共反獨裁標語,甚至是殘殺的方式,逼迫戰俘選擇到中華民國實際控制下的台灣[51][52]。志願軍戰俘中有一部分人是於國共內戰中被俘,從而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前中華民國國軍士兵。這一類戰俘中有少數人不願意在停戰後回到中國共產黨統治下的中國大陸,他們配合戰俘營看守,對不願意去台灣的戰俘進行強迫紋身、毆打、施加肉刑,剋扣伙食甚至虐殺[53]共有14,235人被運送到中華民國實際控制下的台灣島,回到大陸的志願軍戰俘大多受到政治審查、被開除黨團籍或拒絕其入黨,直到文革結束後才陸續平反[54]。

 美國
戰俘交換後有23名決定到中國大陸生活。其中兩人,埃德華?狄更遜(Edward S. Dickenson)下士和克勞德?巴徹勒(Claude Batchelor)下士(此人在此之前表現非常親共,被中方任命為這21人的組長)臨行前改變主意回到美國,被美國軍方以「通敵」罪名起訴分別判刑10年和終身監禁,但均在1959年被釋放。到中國的21個人後來從1955年7月開始陸續返回美國,到文革開始前,只有個別人留下,其餘都選擇回國。最先回國的一批戰俘也被軍方逮捕,但隨後由於最高法院裁定美國軍方對前軍人在服役期間所犯罪行沒有司法管轄權,於是在11月被釋放。後來這些人也沒有被普通法院再次起訴並且拿回了被俘後直到去中國之前這段時間的薪水。對此,一些美國軍官對前國防部長查爾斯?威爾遜當初將這21人開除軍籍的決定感到惋惜。[來源請求]

 韓國和其他國家
在不願直接遣返的335名韓國戰俘中,有325名韓國戰俘選擇到朝鮮,2名隨印度看守部隊到印度,8名選擇回到韓國。還有1名英國戰俘選擇到共產主義國家去。[來源請求]

 戰爭罪行
 
1950年,保導聯盟事件參見:保導聯盟事件
金榮范稱,朝鮮戰爭中,以朝鮮方面存在確鑿的屠殺平民的行為;朝鮮也指責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有屠殺平民的行為。最著名的為老根里事件。中國人民志願軍是四方中唯一沒有被指責屠殺平民的軍隊[55]。

美軍方面,目前已經公開的美軍屠殺平民行為有老根里事件,由於擔心朝鮮情報人員及破壞分子混入南逃難民,因此美軍第七騎兵團士兵接受命令蓄意射殺平民達四百餘人,其中大部份是婦女和兒童。朝鮮宣稱還有信川郡大屠殺。此外美國飛機還對城市及平民目標進行了轟炸。韓國軍隊方面,在韓國軍隊收復的本國領土以及隨後佔領的朝鮮城市及鄉村中組織「治安隊」、「滅共團」等組織,對朝鮮勞動黨黨員和被懷疑為親共人士的平民進行了大規模的清查和處決。

金大中稱,朝鮮人民軍方面,在戰爭初期佔領韓國大部分領土後、以及美軍仁川登陸後被迫撤離韓國時,在朝鮮半島南部各地區進行甄別,對韓國政府官員、軍官、警察、憲兵、資本家、商人及相關人士進行偵察和審判。北韓軍撤離大田時對平民進行大屠殺。[註 21][56]

 影響與紀念
 朝鮮半島
 韓國
韓國經濟在戰後遭到嚴重破壞,李承晚獨裁政權在戰後仍然以統一為目標,不重視經濟發展,不斷計劃隨時再和朝鮮方面開戰。四一六運動後,李承晚下臺,局勢依然並沒有緩和。此後朴正熙獨裁政權執政期間更出現「實尾島事件」,雙方敵對的氣氛並沒有因領導人轉換而改變。朝鮮和韓國的領導人進行過幾次會面談話,但礙於雙方意識形態和政治體制方面的根本差異,並沒有產生什麼實際的進展。

韓國首爾在1994年開放了韓國戰爭紀念館,展出包括韓戰在內的歷次韓國戰爭史料。2009年的韓戰紀念日,首爾清溪川廣場懸掛了聯合國以及世界各個參戰國的國旗(含中華民國國旗)以感謝其在韓戰時期對韓的大力援助[57]。

 朝鮮
由於這場戰爭,金日成得以繼續統治朝鮮。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朝鮮政治穩定,外交上和蘇聯、中國結盟,經濟發展創造了所謂「千里馬速度」,人民生活水平普遍優於韓國。但由於朝鮮經濟是以蘇聯為中心的社會主義陣營的一環,結構單一,故在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社會主義陣營瓦解、冷戰宣告結束之後日益艱難,人民生活質量不升反降。1990年代朝鮮經濟崩潰。在金日成死後,他的兒子金正日權力鞏固。朝鮮人民的生活條件依然十分艱苦。國際社會包括中國、韓國不斷對朝鮮提供經濟援助。

為了紀念這場戰爭中中國人民和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幫助,朝鮮政府於1959年10月25日志願軍赴朝參戰9周年紀念日建成了友誼塔。該塔坐落在平壤市區牡丹峰西北側的山崗上。1984年10月25日進行了擴建。塔高30米,佔地面積12萬平方米。塔身由1025塊花崗岩和大理石砌成,象徵著10月25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參戰紀念日。塔身正面嵌有「友誼塔」三個朝文鎦金大字,每字重40公斤。塔頂有一銅坯鍍金五角星,重500公斤。塔正面鐫刻著紀念碑文,兩側繪有中朝兩國軍民並肩戰鬥的石雕。

1953年8月建立的祖國解放戰爭勝利紀念館原在平壤市中心區解放山洞,後遷至西城區和普通江區交界的普通江畔。該館有80多個陳列室,展示自抗日時期至韓戰的有關文物及史料。

 逃亡者
自從1950年代初韓戰結束以來,朝、韓兩國人民中不斷有越境逃至對方者。1990年代以來,由於朝鮮經濟困難,形成了由北方逃亡南方者超過由南方逃亡北方者的趨勢。自從1950年代初韓戰結束以來,超過九千名朝鮮民眾叛逃到韓國。2007年初,這個數字突破一萬。韓國統一部的發言人表示,從1990年代以來,逃亡難民大批增加。僅2002年到2006年,就有七千名朝鮮民眾逃到韓國。很多朝鮮人先是偷渡到中國,然後轉道韓國。[來源請求]

 美國
 
約瑟夫·麥卡錫美國在韓戰中有36,570人陣亡,而且幾乎與中國和蘇聯兩個共產主義大國爆發全面戰爭。中國的宣傳中經常強調韓戰期間擔任美國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的五星上將布萊德雷說的一句話:韓戰是「在錯誤的時間與錯誤的地點,和錯誤的敵人打了一場錯誤的戰爭。」,但其話原話是:假如按照麥克阿瑟的戰略計劃,把在朝鮮的戰爭延伸到轟炸中國滿洲和封鎖中國海岸,那將會是在錯誤的時間與錯誤的地點,和錯誤的敵人打了一場錯誤的戰爭。[58]經歷了越南戰爭洗禮之後的美國人,幾乎已將這場戰爭遺忘,故此韓戰又被稱為「被遺忘的戰爭」(The Forgotten War)。韓戰也令美國人首次意識到,戰爭的威脅隨時存在。戰爭結束後,美國軍隊人員數量增加了兩倍,軍費開支大幅度上升。特別是在一場常規的運動戰與陣地戰而非游擊戰中,美軍地面部隊不能擊敗積弱百餘年的中國與朝鮮的工人農民組成的軍隊,這一事實被參議員麥卡錫為首的勢力歸咎為美國國內共產黨的出賣,麥卡錫主義一段時間內獲得了美國政治的主流話語權,美國國會參議院成立非美委員會徹底調查與中國革命有關的人士的忠誠問題。

 蘇聯
戰爭對蘇聯的影響就十分複雜。一方面來看蘇聯是最大的贏家,戰爭令中美爆發直接衝突,而自己則從未正面介入。戰爭削弱了美國的實力,把美國超強的國力軍力從歐洲鐵幕一線的爭奪轉移到韓戰的泥潭。為蘇聯爭取了時間在二戰後的廢墟上治療戰爭創傷,發展國防尖端技術,縮小了與美國的差距。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朝鮮半島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包括毛澤東的兒子毛岸英在內的十七萬中國人民志願軍軍人陣亡於朝鮮半島,同時錯過解決台灣問題的最佳時機,但是從歷史事件發生的時間來看,美國的第七艦隊駛進台灣海峽在先(1950年6月27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出兵在後(1950年10月19日),從時間順序上看並不是中國主動『錯過時機』,而是美國介入造成的。同時毛岸英的陣亡,使得毛澤東失去了有能力世襲領導人職位的子嗣,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後期文化大革命的發生,也為改革開放提供了條件。[來源請求]

由於韓戰,蘇聯打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變成第二個南斯拉夫的顧慮,從1952年起開始大規模援助中國大陸建設全面的工業基礎,這些援建項目以及1954年定下的幾十個工業項目被合稱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蘇聯援助中國的156個重點項目,為中國大陸打下了冶金、石油、礦山採掘、煤炭、發電、電力裝備、機械製造、紡織、造紙、製糖、航空、太空、交通鐵路、國防兵器製造等全面的科研生產基礎,中華人民共和國從此開始了獨立自主門類齊全的工業化建設道路。

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中國在與西方列強(包括日本)的戰爭中屢次陷入慘敗或極其被動的局面,韓戰的結果使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政府獲得巨大威望,中國人的自信心大大增強。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彭德懷就此形容:「西方侵略者幾百年來只要在東方一個海岸上架起幾尊大炮就可霸佔一個國家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韓戰也使得中華人民共和國避免與具有反共傾向的政權鄰接,為其國內建設爭取了政治地理上的緩衝。

 中華民國
對當時播遷來臺的中華民國政府而言,韓戰的爆發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參戰使得美國認識到臺灣戰略地位的重要性,將臺灣重新納入防禦體系,日後簽訂的《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即是基於韓戰的影響。臺灣島上的中華民國政府透過韓戰取得大量美援,得以進一步鞏固其統治基礎,間接的提高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其發起軍事行動的成本。杜魯門總統派遣第七艦隊巡邏臺灣海峽,宣佈臺灣海峽中立化。阻止了解放軍渡海攻臺,同時戰俘歸臺大大鼓舞了國軍士氣,普遍認為此亦為國民政府「反攻大陸」製造有利機會。因此,部分歷史學者也將韓戰戲稱為蔣中正的西安事變,挽救了中國國民黨的危局。[59]

 日本
日本雖然沒有參戰,但是,戰爭期間美軍在日本大量的物資採購,對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後的經濟復甦,起了決定性的促進作用,奠定日本之後成為經濟強國的基礎。同時,由於美國對日本戰爭期間的物資供應的依賴,不得不重新啟用戰前日本國內各行業的領導者。很多二戰戰犯都相繼復出,重新扮演日本政商各界的重要角色。使得日本在戰後走上了與同樣是戰敗國的德國不盡相同的道路。在相當大的程度上造成了現今日本國內右翼勢力的盛行。



打赏

0分/0个投票

TOP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来宾的头像

«   2024年6月   »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TOP 搜索
TOP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
TOP 网站分类
TOP 热门评分
TOP 最高评分
TOP 最新评分
TOP 你好,朋友
真是美好的一天!
TOP 站点信息
  • 文章总数:5538
  • 页面总数:3
  • 分类总数:4
  • 标签总数:6
  • 评论总数:36
  • 浏览总数:8188776
返回顶部
haose888
返回顶部